首页>文档>文学>  【风恋】老家,一个治愈心灵的地方(散文)

  【风恋】老家,一个治愈心灵的地方(散文)

最美的风景是什么?我一直在探索这个令我一直无法解开的心结。对,我到过很多地方,游览过诸多名胜古迹。可是,在我的记忆深处,却没有一处风景永驻心底。或许,我只是一个过客,再美的风景,只属于那些陌生的地方。
  
时光如流水,不经意间,离开老家30多年了。值得庆幸的是,交通已经很便利,水泥路直达山村,这让我在驱车回老家的过程中并未带着太多厌倦的情绪。一份感恩,一份感叹,原来,我和老家的距离在一条山村公路的联系中变得无比亲密。于是,我总在闲暇之余,找寻一份心灵安放和灵魂寄托的地方——老家。
  
不知为什么?那个贫瘠的山村在我的童年里留下太多痛苦的经历,而我却一如既往念念不忘。或许,一个可以让心灵安放和灵魂寄托的地方,才是最美风景该有的吸引力。
  
桂西山区,山高林密。喀斯特地形地貌和着云贵高原独特丘陵地段交替呈现。老家在一个山坳里,坐东朝西,左边是延绵不断的油茶林,右边是古木参天的乱石岗,用山里人的话来说,叫做“半明半山”。其实,这种“半明半山”的地方是令人羡慕的,有土山,有石山,土山有水田和各种经济林木,石山有砌筑的石材和各种猪草。老家的人们,年复一年奔波在土山的每一个山头和攀爬在石山那些高高的石岗上,这种日子必须有稳健的步伐和轻盈的身段。当然,还要有征服每一座山的勇气和耐心。只是,没有任何一个人情愿在征服大山的过程中流着汗和喘着气,无奈和沉重才是山里人最真切的体会。
  
没有必要,山里人是不愿走出大山的。尽管山里山外无法断绝联系,不过,在情非得已的情况下,谁也不愿花上一天时间走向城镇,一种没有任何意义的徒劳在山里人看来是在浪费时间。所以,山里的童年只能与鸟儿、虫儿、山花野树。当然,在父母允许的情况下,孩子们走向集市的步伐是一路轻快的。或许是,山里的孩子们已经腻烦了那些鸟儿、虫儿、山花野树。毕竟,孩子的好奇心是无穷尽的,集市上的美食和那些新奇商品充满着诱惑力。这是山里孩子的童年记忆,也是我对山村童年的综合概括。
  
山顶上的石垒小学从原来的六个年级减少到五个年级,六年级的学生要到山下的中心小学读书,或许是山下的教育方式更加规范。确实,山顶上的石垒小学在教学过程中带着太多的综合因素,走读方式让更加边远的孩子必须提着晌午饭读书,一段行路的时间往往会占着读书时间的大部分。这其中,还包括一群贪玩孩子在山沟里找山蟹及捉蜻蜓。到山下读书,一定是个更好的求学环境。作为第一批到山下读书的孩子,应该极力地去适应新的环境,也为第二批到来的孩子们创造些许经验。只不过,我是个只会埋头赶路的人,我不太在乎那一路驶过的大型客气扬起多高的尘土。所以,我能在看不清前路的情况下依然一步一挪。我的活动范围仅限教室那张固定的凳子和那间极度闷热的小宿舍,我向往安静,少语是我的印象。只不过,我的成绩很好,尽管我从来不在乎每次测验考得多少分。这是我第一次走出大山,时间定格在我11岁那年,我清楚地记得我把我家的小鼎罐搬到了山下的中心小学,自己做饭。山下的中心小学没有那些熟悉的山头,那些鸟儿、虫儿、山花野树与山上的鸟儿、虫儿、山花野树有着明显的区别。
  
都说,“读书改变命运”。只是,“读书改变命运”在我的概念里并非那么清晰。我只是按照一个规定的模式,走着一条在一个孩子看来不应该带着压力的路上。我无能为力,我没有太多的选择。我的父亲并不像别人那样,带着太多的强迫性。比如,在别人看来,成绩差不是读书的料,成绩差就应该回家拿挖锄把子。我的成绩好,父亲也不会像别人一样沾沾自喜和盘算着将来的出息。
  
不曾想到,从11岁走出山村的那刻起,我就再也没有重复山村的故事。尽管每年都会回到山村,走着曾经走过的路,呼吸山村最熟悉的空气。只是,在山村的不断变迁中,我没有感受到那最值得兴奋的一刻,我只能在远方不断地祈祷和祝福。山里的公路修通了,破旧的瓦屋减少了,人们脸上的笑容带着更多的满足……我清楚地知道,山村的变迁是山里人们通过勤劳双手改变的。比如,那条简易的山村公路,每家每户都集资,连年猪都卖了。我记得,简易山村公路开通那年,山里的年并没有太多的鞭炮声,人们把购买鞭炮的钱都用在修公路上了。一条简易的山村公路,却是连接山外世界康庄大道,山里人的信心更足了。机动车辆运送建材节省了大量的成本,人挑马驮的请工钱少了。于是,一栋栋楼房在青山绿水间拔地而起,每家每户开始购买方便出行的摩托车。这是大山史诗般的变迁,何曾想到,穿梭于城镇间的车辆竟然开进了大山。
  
短短的相聚,我又要外出工作了,这是我的生存方式,也是我的命运。一直来,我觉得我是个隐藏的漂泊者。在城市读书时,我不愿承认我是来自桂西山区的孩子,我不想让人知道我的家乡是那么地贫瘠,我不想让人知道我每次回家都要翻越一座叫做“九洞坡”的高山,我更不想让人知道我家乡的人们甚至穷得连一双解放鞋都买不起。我的口袋里没有多余的一分钱,我不敢与同学们一起外出,我买不起任何一件心仪的衣服。我只能继续我的生活方式,三点一线,教室、食堂、宿舍。一个痛苦的消息,不再包分配工作了,这对于一个从贫困山村走了来的孩子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山村的孩子,胆小怕世,自主择业是困难的。于是,我想着,如果我找不到工作,最坏的打算,我将回到山村,重复着祖辈的生存方式,我有稳健的步伐和轻盈的身段,我不怕翻山越岭和肩挑手拿。只是,我又如何对得起两手老茧的双亲呢?这是我的一个心结。
  
毕业了,我选择了一份推销工作。此时,我才真正感受到外面世界的无情和痛苦,伪装、欺瞒、乞求,受尽人间冷暖,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无尽的压力让我无法喘息。我开始怀念家乡,怀念家乡的真实,怀念家乡的淳朴,哪怕是粗茶淡饭,也能活出真实的自我。我在期待着,总有一天会做回真实的自己,不再在蔑视、惊恐的夹缝中艰难地求生存,这种生存不应该是大山孩子该有的样子。终于,我在参加公考中,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一名乡镇基层工作人员,尽管收入不高,但不再四处漂泊,我有了一处可以栖息地方,纵使乡镇工作十分辛苦,但对于一个习惯爬山过坎的农村孩子来说,是完全能胜任的。我的打算是,在乡镇踏踏实实地工作,力所能及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只是,因为工作需要,我从乡镇到县城,再从县城到地市,我离老家越来越远,对老家的思念也越来越深切。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山里的日子为什么过得如此艰难。难道是山里的人们懒惰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勤劳是大山的秉性。其实,原因很简单,山路的漫长和土地的贫瘠相互掣肘,造成大山的日子一成不变。我的推断是正确的。山里人不再迈着沉重的步伐行走在那些弯弯曲曲的山路上,不再把全部的精力投放在那些贫瘠的土地上。我一直觉得,走上半天的山路到达一块种不出丰收的薄地上是一种不划算的行动。只是,在那艰苦的年代,走出大山的路太少了,种地吃粮的思维已经牢牢地束缚着一代又一代的山里人。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山里的人们终于解放思想,他们大胆走出大山,走向工地,走进工厂,秉承着大山勤劳的性质,用双手不断地改变生活。我知道,山里的人们一定承受着太多的委屈,我亲眼看到包工头对山里人像牲畜一样吆喝。只是,为了生存,山里的人们不得不忍气吞声,这是大山该有的包容,不断地用优异的工作让包工头闭嘴,这是大山的智慧。当然,山里人也是人,在无理取闹面前,该有的爆发一定是摧枯拉朽的。
  
随着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实施,山里人又纷纷响应政府号召,搬离世代居住的大山,搬离了跋山涉水、户挑手拿的日子。我一度认为,大山从此荒凉,山村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不曾想到,山里的人们搬迁了,但仍然心系大山,回到大山里护理经济林,简易的山村公路也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经常碰见豪华的车辆停放在山路边。
  
我想,山里的人们在护理经济林木的过程中,也一定也在维系着大山世代生存方式,这是一份深沉的思念,也是在寻找大山那种敢说敢笑的声音。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 5242 用户总数
  • 35436 文章总数
  • 142346594 浏览总数
  • 38 今日发布
  • 2262 稳定运行
立即加入

加入本站VIP,全站资源任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