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嘉峪关》
词林正韵·第三部(仄声)·一组韵·双调一百二字,前段十一句四仄韵,后段十一句五仄韵——苏轼正体。
雄关极目黄河渺,青藏扶摇天际。
楼兰隐约,咸湖黯澹,祁连迢递。
戈壁踪迷,雅丹梦幻,朔风凄厉。
任远戍重叠,边烽并守,春闺怨、征夫泪。
岁月淹埋驼队。彻遗墟、昏鸦扇翅。
莫高突兀,月牙凹陷,三峰危峙。
祸起萧墙,芮宁蒙难,泣神惊鬼。
怅韶华愧负,幽思未忘,壮心遥寄。
注: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7公里处,是万里长城西端终点。嘉峪关建于明洪武五年,因城在嘉峪麓故名,自古为军事要地。整个关城建造坚固雄伟,气势磅礴,关城呈梯形,周长733米,面积33500平方米,高10米,垛墙高1.7米,东西城垣开门,城楼对称,三层五间式,周围有廊,城四隅有角楼,南北墙中段有敌楼。两门内北侧有马道达城顶。关城正中有一官井。西面城垣凸出,中间开门,门额刻“嘉峪关”三字。原有城楼,与东西两楼形制相同,三楼东西成一线。俗传当年建关时,匠师计算用料十分精确,竣工后只剩一块砖。此砖今存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之上。西门外1里处有石碑,上刻“天下雄关”四字;东瓮城外有文昌阁、关帝庙、戏楼,城内靠北有游击衙门府一座,均为清代所建。毋庸置疑,嘉峪关自古以来弥漫着悲伤的空气。古代经嘉峪关的人穿过城门后,习惯向旁边的城墙上奋力扔一块石头。如果石头弹回来,便是还能归乡的吉兆。如果弹不回来,意味着客死他乡。嘉峪关岂止于景色凄凉,也让人内心凄凉,曾经路过这里的人要么是囚犯、失势的官员、要么是恐惧的逃犯和浪子,即便到如此纪繁荣和平的年代,这样的氛围依旧挥之不去。
三峰危峙——即三危山,为敦煌圣境,被列为敦煌八景之首,曰:“危峰东峙”。三危山东西绵延数十公里,主峰与鸣沙山相望,其三峰耸立、如危欲堕,故云三危。最早载有三危之名的当属《尚书》,后经《左传》、《三海经》等注解与传说中西王母以及三青鸟相纠葛,赋与一系列美丽的神话传说,三危山隔大泉河与莫高窟毗邻,莫高窟则因三危山之佛光而建。
芮宁蒙难——芮宁,肃州(即今酒泉)人,爱国将领,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任嘉峪关游击将军。同年九月,吐鲁番酋长满速儿入侵嘉峪关。满速儿,东察合台汗国第十三代汗,蒙古族,阿黑麻汗长子,笃信伊斯兰教,数次发起对明朝的战争。正德十一年,当满速儿带领戎行抵达嘉峪关前时,被当前的嘉峪关震动住了——嘉峪关果然雄浑如此!要退军吗?固然不行能!不过要怎样霸占嘉峪关呢?满速儿皱眉看着当前的舆图,陡然,他发现一条小径绕过嘉峪关直达肃州城。因而,他号令兵分两路,一路原地待命,一路绕过嘉峪关去攻击肃州。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军,肃州兵备副使陈九畴毫不畏惧,战斗异常惨烈。此时,作为肃州城游击将军的芮宁,由于受到奸佞排挤已经离任,正筹办与爱妻离开肃州去别处上任。然而,芮宁得知满速儿来犯信息后,毫不犹豫地停下脱离肃州的脚步,无须讳言,早已刻在骨子里的保家卫国的信念无法让他置身事外。芮宁重登战马,再披戎装,随即与陈九畴谋面并决意带队出城迎击仇敌,以便让陈九畴坚守城池等待援军赢得更多的时间,同时也会减轻守城官兵之压力。然而,芮宁自然明白他率领的八百多人队伍与几十倍的强敌较量无异于是找死,于是,芮宁面对眼前视死如归的猛士直言宣布:如果有人想退出此战并不勉强,请出列。但是,八百多官兵就那么巍然肃穆,纹丝不动。芮宁百感交集,又大声问道:“有去无回,是战是退?!”众人回应:“战!”芮宁连续发问:“敌众我寡,是战是降?”众人答:“战!”于是,芮宁带领浩气如虹的武士们义无反顾地冲向杀场。随即两方兵交,血肉横飞,勇士一个一个倒下,手中刀锋已卷刃,枪头已折断,伤痕累累,血流如注,趴下再爬起继续厮杀……当最后一支弓箭射出后,芮宁挥刀斩断讨赖河谷上的绳索,切断敌人前进的道路,也断绝自己唯一的退路。他,挥舞着佩刀,最后一次向敌人冲去。最后,救兵赶到,肃州城得以保全,但八百四十二名猛士却全部战死沙场,为国捐躯。屈指算来,在其三百多年的时光里,嘉峪关周边共发生过大大小小近百次战斗,仅游击将军就有18位马革裹尸,埋骨荒原,与雄伟的万里长城融为一体,成为丝绸之路永远的守望者。
当代·写手也疯狂—孙世元
2022/6/17农历虎年五月十九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