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辽东半岛还是浅浅春色,而贵州高原已是春意盎然。春发之时,我从大连带着一身春寒,融入贵阳暖春之中。一部相机,一个背包,我穿行贵阳的大街小巷,行走在青山绿水间,品古风古韵,赏湖光山色,陶醉在南明河畔。
◎一座楼——独领风骚四百年
南明河是贵阳的母亲河,它自西向东流淌,绿水蜿蜒,水波粼粼。
站在南明河北岸,一眼望去:翠绿岸柳掩映下,一座小巧的石拱桥,一头搭在河岸上,一头搭在河中一块矶石上,河水绕开矶石,从桥拱下流过,“哗哗”作响;矶石上,矗立一座楼阁,三层三檐,朱梁青瓦,与河南岸古色古香的翠微阁,遥相呼应。桥是浮玉桥,石叫鳌头矶,那楼就是甲秀楼——见证贵阳历史的地标性建筑,贵阳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象征。
四百年前,明朝万历年间的某一天,天气晴好,风和景明,贵州巡抚江东之漫步在南明河畔。在渔矶湾观音庙前,江东之看到河水湍急,觉得缺乏河水曲折之姿,少点曲水流觞的韵味,便想着在河中垒石筑坝,使河水流速放缓,回澜为泽。
石坝修好后,江东之瞅着与堤坝相连的一块平坦开阔的巨石,忽然来了灵感,何不在矶石上修建一座阁楼,以培风化,增添美感和意趣。楼阁落成,江东之命名为“甲秀楼”,取“科甲挺秀”之意,希望黔中人才辈出、秀甲天下,并兴致盎然题诗一首:
明河清浅水悠悠,新筑沙堤接远洲。
秀出三狮连凤翼,雄驱双骏据鳌头。
渔郎矶曲桃花浪,丞相祠前巨壑舟。
此日临渊何所羡,擎天砥柱在中流。
我一点也不奇怪江东之的文采,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催生了唐诗宋词,造就一大批熟知经、史、子、集学问的官员。但我真心佩服江东之的审美情趣,把一处平淡之地变成赏心悦目的经典。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生活中不缺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四百年前江东之就是具有这样的慧眼,发现美,打造美,传承美。
有道是好事成双。江东之的续任郭子章,进一步完善甲秀楼的修建,并将石坝修建成九孔石桥,贯通南北两岸,取名“江公堤”。桥是用白色石块砌成,犹如白玉浮出水面,后人称之为浮玉桥。此时此刻,我正在桥上,踩在泛着青光的石板,一步一步慢慢走着,轻手轻脚,靠近矶石上的甲秀楼。三层的阁楼,典雅庄重,从桥面到楼顶约有二十米,四面翘檐,层层收进,稳重而不失灵动,像一位得道高僧盘腿打坐在河面上;层与层之间木梁交错,线条简洁,青瓦层叠,白石为栏,又好似江南蓑笠翁独钓春三月。
我欲登上甲秀楼,找找“更上层楼”的感觉,却发现楼门前游客通道上了一把锁。无奈,只好一步一回头离开甲秀楼,去对面的翠微阁,结果也是大门紧闭。询问保安得知每逢周一都要闭馆,今天恰巧是周一。既然不能入内,我便围着翠微阁绕行一圈,隔着围墙观赏园内的亭阁。这是一组具有一定规模的古建筑群,依山临河而建,掘山筑台,逐层上升。远远看去,重檐画栋,古色古香,错落有致。我仿佛听见楼台亭阁对我说,想听“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故事?敬请下次再来。
转来转去,又回到浮玉桥头。抬头是甲秀楼,回首是翠微阁,脚下是南明河。河中倒影,翠微阁飘荡,甲秀楼涌动,我便陷入一时的迷茫,仿佛时光与空间都错位了,不知身在何处。
定了定神,举起相机再一次锁定甲秀楼。或许不像刚见到甲秀楼那般兴奋,淡定调焦时,却发现无论哪个角度,都摆脱不掉背景中林立的高楼。我想调整镜头景深,试图把那些现代化的楼宇虚化,以凸显甲秀楼的风姿。但只在一瞬间,我改变了主意,果断按下快门:甲秀楼与摩天楼,古代与现代,四百年来的风风雨雨在此同框,古今相照。
与那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相比,甲秀楼是矮小的,但从浮玉桥上环视那些高楼,你会发现它们似乎都在向甲秀楼行礼,向甲秀楼致敬。四百年前,江东之诗云:“此日临渊何所羡,擎天砥柱在中流。”四百年后,贵阳正是崛起的擎天砥柱。
◎一条溪——蜿蜒十里春光
我们住的酒店,有个好听的名字“溪山里”,坐落在贵阳市花溪区。从酒店出发,乘坐公交车三四站,就是花溪公园。公园在城市中,与市民生活相互交融。园内花溪河依山势缓缓东流,与十里河滩紧紧相连,叠水深潭,小洲散布,花木繁茂,蜿蜒十里春光。
提起花园,像我等北方人差不多都会联想到假山假水,植树种花,公园嘛,人工造就的花园。但花溪公园虽说也是人工建造,却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花溪公园占地八百余亩,山体面积及水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0%,既是观景、休闲、娱乐的公共园林,又是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核心组成部分,城市“绿肺”。花溪公园非常自然,除了楼阁小桥外,鲜有人工雕琢痕迹,麟山、蛇山、龟山、凤山围拢花溪河。花溪河其实是南明河的一段,四山夹一水、一水带四山的天然格局,造就了公园绝妙的自然山水之景,玲珑精致。难怪陈毅元帅曾赋诗称赞花溪:
真山真水到处是,花溪布局更天然。
十里河滩明如镜,几步花圃几农田。
从大门入园,便步入音乐广场。如果碰巧遇到民族节日,这里定是载歌载舞。桃花、樱花已经盛开,不知名的鸟儿雀跃枝头,歌喉婉转。睡莲池里,莲花还没有繁茂,不见风吹莲动,但见池边枯荷三两枝。花架上,紫藤舒展嫩绿的新芽,初绽的紫花,一穗穗悬在花架下。长条木椅上有老者吹奏黑管,曲调悠扬,即便我已经走到放鸽桥,还有余音袅袅。芙蓉洲水面开阔,绿水绕岛,岛上翠竹浓密,弯弯地搭成一个“竹门”,幽幽的光便从“门”里穿过,水上泛起一片亮色,野鸭溜进水里,朝着亮色游去。回头看见一山巍峨,这是麟山,山顶有亭,名曰“倚天亭”,很大气的名字。
走着走着,听到“哗哗”的流水声,转弯就是“百步桥”。一百多个石墩间隔着连成一座“桥”,河水从“桥”中流过,跌落低矮一些的河道里,发出“哗哗”的响声。这里河水比较浅,清澈见底,清流被石礁羁绊,时分时合,悠然回环。
浓密的树木遮蔽了阳光,凉爽惬意。树下,三五一伙全是老头老太太。他们打牌、下棋,玩得不亦乐乎。能在城市闹市区,在这样一个又大又漂亮的公园里休闲娱乐,我是从心里羡慕贵阳人,闹中取静,自得其乐。
顺着花溪河向东走去,过花溪大桥,就是十里河滩。河道时宽时窄,河水时缓时急,蜿蜒曲折,浑然天成。两岸林木茂密,有香樟、柳树、女贞、水杉、风杨、银杏等大树,老叶子墨绿,新树芽翠绿,春风吹过,墨翠双色摇曳,令人眼花缭乱。一些叫不上名字的野花散布河滩上,或大朵大朵地肆意张扬,或小朵小朵地低眉顺眼,红黄白相间,姹紫嫣红。偶有蝴蝶飞过花丛,蜻蜓还没到季节,至于萤火虫,我是等不到晚上的。
其实,花溪公园和十里河滩都不该像我这样走马观花。春游花溪河滩,正确的打开方式,应当是卸下肩上的行囊,放缓匆匆的脚步,择一清泉水流处,倾听潺潺溪水的叙说,与草木对话,与鸟儿同歌,把春天装进心里。
◎一个镇——携来古韵古风
六百年前,这里是一个屯,青岩屯。
明朝皇帝朱元璋为控制西南边陲,派三十万大军远征滇黔。扼守交通关隘的将士们,在这里垒土为墙、筑屋屯田,打造成青岩堡。其后数百年,多次修筑扩建,街道用青石铺砌,土城垣被大青石替代,东西南北四座城门与坚固的城墙,围拢起一个三平方公里的范围,青岩镇初具规模。
一大早,天还是阴阴的,出租车把我拉到青岩古镇的北门外。沿青石路行不多远,就是青岩古镇的北门。站在大门外,身前是一条已经干涸的护城河,河上有一座石桥,石桥那一端是高大的城墙,青石砌成,厚重结实。城墙上,矗立着敦实庄重的城楼,像一位身披铠甲的将军,镇定自若,威风凛凛。城楼是两层重檐歇山顶构造,翘檐上青灰色的瓦,与青灰色的城墙遥相呼应,二层中间悬挂一匾额,上书两个金色大字“青岩”。
如果不是护城河两岸鲜花绿植的存在,我似乎还能感觉到铁马金戈的场面。然而,这里已经不是青岩屯、青岩堡了,它已经演变成青岩古镇,一个国家5A级旅游景点。
天空下,春和景明,一派祥和。
过城门,迎面就是龙泉寺,小镇所谓众多寺庙里最大的一座。原本以为寺庙里香火缭绕,却发现院子里摆放着造型各异的盆景,大殿和配殿里摆着奇石,并无供奉。和一位扫地的女士聊了下,她说这里早就没有佛像了,成了那些盆景和奇石的销售处。无佛无僧无香火,此地空余龙泉寺。
说起寺庙,就不得不提小镇上的天主堂。青石墙围起的院子,院门上方呈三角形,一个红色的十字架立在上面,白底红字“天主堂”,非常醒目。我想象着在比较远的年代,这边神父唱诵“阿门”,那厢主持低吟“南无阿弥陀佛”,和谐共处,风格独特,妙趣横生。当然,这是我一厢情愿,美好的祈愿,实际上宗教之间也有血雨腥风。中国历史上第一宗教案就发生在这里,“青岩教案”,震惊中外。
从龙泉寺出来,我便踏入七七八八的街道上,穿行在青黑色的古建筑群中,全无规矩可言的布局,把我转得晕头涨脑。想想也是,大明大清那会儿,似乎没有城市规划的概念,尤其是青岩这样的屯堡,随性得很。好在小镇不大,只管走着看着。
错落的旧屋,沿着街道两边延伸,有的是青瓦木屋,泛着黑红色的幽光;有的则是青瓦石墙,古朴沧桑;也有石木混搭的,下面石墙,上面木制结构,看上去基础非常牢靠,经得起风风雨雨。门脸较大的民居,大多采用重檐悬山式构造,两重屋檐主要是适应贵阳多雨的天气。各式各样的门窗以及门斗、门簪、连楹什么的,都是木雕刻花,福、禄、寿、禧和耕、读、渔、樵等图案,石榴、葫芦、葵花和龙、凤、狮、象等造型,皆在其上,寓意多子多福、吉祥富贵。实际上,如果不是学建筑的,到古镇游览,根本看不出子丑寅卯,就是看个热闹,一言以蔽之:老宅旧屋,古色古香。
不知不觉转到西城门,折返时见一小巷十分幽静,便走了过去。到了近前,才知道小巷名叫“背街”,网红打卡地,电影《寻枪》的外景地。这是一条石巷,青石板路经过三百多年的风雨冲刷,和古人今人的磨砺,如同镜面一般泛着青黑色的光,似乎能照见人影。窄路沿山势起伏,宽不足两米,两侧是层层片石垒起的墙,幽静而神秘。我放慢脚步,手抚层层叠加的石墙,好像摸着岁月的年轮,踏入时光隧道,恍惚回到古老而陈旧的时代,向先贤们讨教史书上没写完整的问题。
“背街”巷子口,一座木门石墙的小院,独有不一样的气质。这是一处民宿,有个好听的名字“海棠依旧”。门掩上了,进不了院内。拍照时,发现门楣上有字,注明周恩来总理的父亲曾经住过。离开巷子,右转进入一条南北向的街道,猛一抬头,惊讶地发现,路边旧屋标示着邓颖超的母亲曾经住过。我忽发奇想,两位老人家在当时是否相遇在古巷尽头?
一路走下去,就是古镇的南城门。见城门外有池水盈盈,便出门瞧个仔细。这是个莲池,应该是新建的,时节不对,并无莲花,岸边杂草丛生。回头却被南城门震撼了,高大的城楼两侧,雄壮的青石城墙沿着山梁起伏向上,像是给城楼插上一对坚强的翅膀,大鹏扶摇,刚劲有力,显示出军事重镇曾经的风采。
我回到城内,定位东门。重新开始穿行横七竖八的街道,躲避着商家时不时拿着土特产拦道,不得不说小镇商业气息过于浓厚。临近东城门,进文昌阁转了一圈,攒角重楼八角式的建筑,精致玲珑,是旧时读书人读书、聚会、祭拜文昌帝君的地方。
已近中午,该吃午饭了。来青岩古镇,一定要品尝猪脚,按广告所言:“游青岩古地,品青岩美蹄”。当然,还要配上豆腐圆子、糕耙稀饭,都是当地小吃,味道不错。令我不解的是,小镇上许多饭店都用“姨妈”命名,如“兰姨妈鸡辣角”“王姨妈卤猪脚”。姨妈开店,姨夫干嘛去了?
此时,云已散开,太阳露出笑脸,这在“天无三日晴”的贵阳非常难得。阳光下,远山黛青,古镇愈发明朗了。
◎一湾潭——幽谷飞瀑醉心头
一个不小心,我在清晨八点多钟,就来到了天河潭风景区。按照贵州政策年满六十岁的人免景区门票,一个保安查看了我的身份证后,挥手放行。景区内除了树叶被风吹得沙沙作响,只有我的脚步声伴随左右。看来今天一游,我这是“免费包场”了。
顺着绿树成荫的大道,走不多远,沿台阶爬上一个小山包,就是观景台,可以俯瞰天河潭全貌。郁郁葱葱的两座大山形成一个山谷,北高南低,沟壑纵横,高处有瀑布飞溅,汇聚成溪,九曲八拐沿山势向南流淌,所以这里也是一个河谷。非常羡慕生活在花溪区的人们,有一溪,还有一潭,花溪潺潺,潭水幽碧,鱼与熊掌兼得了。
从观景台上下来,朝着水声响处,走进山谷,贴近河谷。山腰处,宽约二十米的瀑布倾泻而下,水声轰鸣,飞珠溅玉。瀑布下,积水成潭,一泓清澈,使得山水相连,又堪水木清华。瀑布叫卧龙瀑布,深潭便是天河潭。远远地看,卧龙瀑布与著名的黄果树瀑布有几份相像,只是略小一些而已。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