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从小就熟悉的诗句从没有忘记过,又是一年清明到来,我不远万里从岭南回到了老家。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连几场暴雨来袭,气温骤降,我再次穿上了棉袄。走在山间,满眼翠绿,山坡上盛开的桐子花一串串的,把山间染成了淡紫色。春雨连绵不断,春意盎然露青绿,只此青绿中,点缀着淡紫色,如一幅淡彩的水墨丹青画。
桐子花一年又一年在清明绽放,季节轮回,草木一生。每当到了清明前,母亲就会念叨,春天下雨,天气变冷,要冻花了,这时候桃花、梨花、李花、油菜花、桐子花要开了。一场又一场雨淅淅沥沥,飘洒下来,一夜之间,各种花儿赶趟似的开满山野。
我跋山涉水,经过千山万水回来,竟然只见过三两枝桃花,藏在深山里的野桃花或许要到四月中旬才开放吧,山里气温低。“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如今各景点栽植的桃花,是重重叠叠的花瓣儿,这些品种的桃花颜色不如山野那粉色单瓣桃花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我寻找的是童年时光喜欢的单瓣桃花。
昨天上午暴雨倾盆,黄昏前竟然有了阳光。夕阳西下,火红的太阳似乎搁在山峰之巅,我赶紧拍下这一幕,只是手机像素原因,火红的落日被拍成了月亮的青白色。
路上的几处积水告诉我下过雨,树木草丛上的水珠提醒我清明雨刚过。湖光山色中,野鸭在游动,小鸟在鸣叫,青翠的山坡上一树树桐子花静静绽放。小时候,觉得淡紫色的桐子花太素太淡了,没有梨花、李花那么洁白无瑕,赶不上桃花的粉红艳丽,不如油菜花的金黄耀眼。桐子花就那么不起眼地每年绽放,一场雨水下来,满地飘落着喇叭形的淡紫色花朵。
在童年的记忆里,桐子花不如桐子叶实用。每年春末夏初,满山遍野的野山泡儿(覆盆子)红了,我们成群结伴去采摘野山泡儿,口袋装满了,就摘桐子叶做成锥形的袋子,装上野山泡儿。累了就围坐在地上,享受采摘的果实,酸酸甜甜的,这是童年时的美味儿。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在山坡捡桐子是一大乐趣。遇到坡度大的树下,竹背篓里的桐子一不小心就会滚下山坡,我们手忙脚乱地满地寻找,此时会被大人们笑骂,毛孩子做事就这样马虎!那时我只知道用桐子榨出的油叫桐油,可以涂在龙舟上、木房子、吊脚楼上,木板就不怕风吹、日晒、雨淋、虫蛀了。老家的木房子油光发亮,防腐、防虫,桐油功不可没。
后来在增城参加湘西一位作家的新书分享会,他提到书中所写的桐油,我才知晓家乡的桐油曾经赫赫有名。他还说,我们老家出产楠木,是经过水路运到洞庭湖,再北上运到京城,用于故宫修建的。
原来桐油在唐朝就有种植的记载,元代时,湘西就有了经营桐油的商家,桐油慢慢流向海外。流传的童谣“一船桐油下河去,十船大米上山来”,可见当年桐油商贸的繁华,桐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商家把桐油通过水上运输,销售到外地,我们老家的母亲河就是水上交通之一。解放前的母亲河险滩暗礁很多,最有名的是清浪滩。清浪滩曾让汉朝名将马援望滩兴叹,所率官兵被阻隔在险滩下长达两三年之久,他们食野菜果腹,江边留下了他们当年挖的山洞。如今水电站建成,有的山洞已淹没在水下。当年运输桐油的大江高峡出平湖,船只经过电站得走闸道。
桐油曾经浸透人们的生活,如同血液一样。时代发展变迁,木吊脚楼被砖房子替代,桐油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旧时的桐油多用于木制的盆子、桶子,农家木制品漆(刷)了桐油,经久耐用,漆桐油是老家人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手工活。如今木吊脚楼越来越少,有老乡呼吁要保护仅有的吊脚楼,这是乡村旅游不可缺少的物质文化之一。
前几年从张家界的马头溪路过,小溪两旁是一栋栋依山而建的吊脚楼,横跨小溪的风雨桥是木材建造的,都用桐油漆过,有的农家为了保护吊脚楼,隔几年会上一层桐油。历经三百多年风雨的风雨桥是当地百姓躲避风雨的佳地,一些爱好唱山歌的人常聚在风雨桥对歌,有时还会有唱阳戏的本地演员去桥上表演。
那年在马头溪,我第一次听到老乡唱桑植的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觉得是天籁之音。当我了解了此歌的背景,更加喜爱这首歌了。据说这首民歌是贺龙的堂弟贺锦斋唱给他新婚的妻子戴桂香的,他要去参加革命了,就教妻子唱了此歌。马桑和灯台是桑植的两种树,当地人把这两种紧紧缠绕的树喻为恩爱的夫妻。南昌起义后,他与妻子分别十年后再度重逢。后来他又去行军打仗,再次回到家乡的风雨桥,已是他牺牲后,他的妻子成了贺家七十二个寡妇中的一个。她到头发白了,一直唱着这首歌。多少年过去了,我们永远记得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木吊脚楼里的歌声一直被当地百姓传唱,我也学会了这首歌。三年前参加红色主题的演讲,我写了演讲稿《马桑树儿搭灯台》,我忘不了那年在马头溪听到的永不褪色的红歌。
战火纷飞的年代,贺龙、萧克、任弼时、王震率领红二·六军团从张家界来到我们老家,准备南下随红军主力部队去贵州,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那年春天,各地游击队成立,当地百姓忘不了红军连夜行军的情景,忘不了送当地年轻人参加红军的场景。如今,在吊脚楼、红军路庆祝国庆节,当地百姓自编自导的舞蹈《长征》、歌舞《十送红军》深受百姓喜爱。
又到桐子花开的季节,母亲念叨当地的俗语“桐子开花碗碗儿红,人家的爹娘不心疼……”,大意是只有自己的父母心疼亲生的孩子。我的小学同学见我发在微信朋友圈的桐子花,留言“穷人不听富人哄,桐子开花就下种”,我一见就乐了,看来不同的人关注的俗语不一样,他要种田,关注的是有关农忙的俗语。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节气,清明,有天气晴朗、草木茂盛的含义。家乡的俗语“清明断雪,谷雨段霜”,是农人多年观天象得出的结论,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气温上升。清明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清明,最美的就是山坡上一串串淡紫色的桐子花,它承载着我童年的记忆,它是农人秋收的希望。
原创首发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