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档>典籍>各国古代典籍名称及代表(中国古代典籍概要)

各国古代典籍名称及代表(中国古代典籍概要)

中国古代典籍概要

1.专科文献学著作大量涌现

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有张君炎的《中国文学文献学》,作者在《后记》中说:“它主要探讨、研究和介绍有关中国古典文学文献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古典文学的主要文献与书目以及检索古典文学文献的基本方法与有关参考工具书。”徐有富主编的《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主要探讨收集、鉴别、整理、利用古典文学史料的规律和方法,也是一部典型的古典文学文献学著作。此后傅璇琮还主编了《中国古典文学史料研究丛书》,正在按时代与文体陆续出版。该丛书之外,也有不少史料学著作,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了

在中国古代史领域,仅以《中国历史文献学》为书名的,就有王余光著的,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张家璠、黄宝权主编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杨燕起、高国杭著的,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2版;谢玉杰、王继光著的,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曾贻芬、崔文印著的,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黄爱平主编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这些书各具特色,大多探讨了中国历史文献学理论,总结了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历史,论述了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内容。在古代史研究领域还有不少史料学著作,我们就不再罗列了。

在中国古代哲学领域,首先要提到的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编》,该书探讨了史料学理论,指出:“怎样收集史料,如何求‘全’;怎样审查史料,如何求‘真’;怎样了解史料,如何求‘透’?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就是史料学的主要内容。”该书还系统介绍了各时期哲学史史料,是一部中国古代哲学文献学的力作。在该书的影响下,张岱年著有《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刘建国著有《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概要》、刘文英主编有《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刘文英书晚出,除系统介绍哲学史史料外,还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理论与方法做了系统而详细的论述。

在中医学领域也持续出版了不少文献学著作,如秦玉龙的《实用中医文献学》;薛凤奎的《中医文献学》;马继兴的《中医文献学》;徐国仟的《中医文献学概论》;张如清等的《中医文献学纲要》;赵法新的《中医文献学》;严继谰、张如青主编的《中医文献学》;严继谰、顾植山的《中医文献学》等。中医文献学实为中医古典文献学,此类著作一般都讨论了中医文献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论述了中医文献的形成、发展、整理和运用问题,包括中医文献的源流、类型、载体、版本、校勘、注释、考证、编纂、检索等。

2.分支文献学著作硕果累累

目录学起步较早,成果尤为丰富。如刘咸炘的《目录学》;余嘉锡的《目录学发微》;来新夏的《古典目录学》;徐有富的《目录学与学术史》,其余恕不一一列举。台湾学者非常重视目录学,成果颇丰,难以缕陈。

版本学也是研究得比较充分的分支学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叶德辉的《书林清话》,以丰富的资料为古籍版本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最早以版本命名的版本学著作当推钱基博的《版本通义》。程千帆、徐有富的《校雠广义·版本编》为版本学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李致忠的《古籍版本鉴定》以丰富的实例论述了古籍版本鉴定的方法。曹之的《中国古籍版本学》也为资料翔实的版本学力作。

校勘学研究成果首先要提到陈垣的《元典章校补释例》(又名《校勘学释例》),作者所总结的“校法四例”,即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为学者所普遍接受。王叔岷的《斠雠学》对文献讹误情况,以及校勘的历史、校勘的态度与方法作了全面总结。程千帆、徐有富的《校雠广义·校勘编》对校勘学作了全面、系统、清晰的阐述,余不详述。

典藏学就现代著作而言,特别值得注意的有陈登原的《古今典籍聚散考》,程千帆、徐有富的《校雠广义·典藏编》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完整的典藏学专著。任继愈主编的《中国藏书楼》,内容颇丰,值得关注。

辨伪学首先要提到梁启超的《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其 《总论》部分对辨伪学理论作了全面论述。其《分论》部分对《易》、《书》、《诗》、《礼》、《春秋》等文化典籍的真伪作了分别评价。张心澂的《伪书通考》也是一部辨伪学力作,其《总论》部分论述了辨伪学理论,接着就对经部、史部、子部、集部、道藏、佛藏中的伪书作了辨伪工作。此后,郑良树又编著了 《续伪书通考》,书前有代序一篇《论古籍辨伪学的新趋势》。作者还在此基础上著有《古籍辨伪学》,该书是古籍辨伪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辑佚学专著以王玉德的《辑佚学稿》为最早。曹书杰的 《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是首部独立刊行的辑佚学专著。该书对辑佚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历史,以及辑佚的方法,作了全面、系统而深入的阐述。郭国庆的《清代辑佚研究》则是辑佚学断代研究的最新成果。

3.出土文献研究成就卓著

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并利用出土文献在学术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后,学界对出土文献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并逐步形成了一些专门学问,现略举一些通论性著作为例:

甲骨学如吴浩坤、潘悠的《中国甲骨学史》,王明阁的《甲骨学初论》,王宇信的 《甲骨学通论》。

敦煌学如荣新江的《敦煌学十八讲》,刘进宝的《敦煌学通论》,郝春文的 《二十世纪的敦煌学》,李正宇的 《敦煌学导论》。

简帛学如郑有国的《中国简牍学综论》,沈颂金的《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张显成的 《简帛文献学通论》,李宝通、黄兆宏的《简牍学教程》。

金石学如马衡的《中国金石学概要》,朱剑心的《金石学》,陆和九的 《中国金石学讲义》,毛远明的《碑刻文献学通论》。

4. 其他文献类型研究

在各类非出土文献中,总集和别集,类书和丛书,方志、谱牒和档案都是研究得比较多的类型,其中方志研究与档案研究都形成了专门学问,现略述如下:

方志学研究成果颇丰,如傅振伦《中国方志学通论》,来新夏的《方志学概论》,林衍经的《方志学综论》,仓修良的《方志学通论》,黄苇的《方志学》,陈光贻的《中国方志学史》,陆奇的《中国现代方志学》,卢万发的 《方志学原理》,王德恒的《中国方志学》等等。各书大致都论述了方志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以及方志的种类、作用、基本特征等

档案学研究专著有吴宝康主编的《档案学概论》,黄有勋、刘文杰、雷荣广的 《档案文献学》,周雪恒主编的 《中国档案事业史》,秦国经的《明清档案学》,李财富的《中国档案学史论》。

以上仅举一些通论性著作为例,其实相关论著数量巨大,这也为文献学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典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细密的学术分科。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政治、经济、法律、军事,乃至于农、工、医、科技等,都是混杂在一起的,后来才慢慢形成了经、史、子、集这样简单的四部分类。

“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如《四书五经》、《六经》、《十三书》、《白虎通》等。

“史”是指历史典籍,如《史书》、《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

“子”是指春秋战国以来诸子之学,如《荀子》、《老子》、《庄子》、《论衡》等。

“集”是指古代诗文词赋的著作,分为总集、选集、别集,如《乐府诗集》、《古诗集》、《全唐诗》、《古文观止》等。

中国历代典籍

有关我国历史的:

1、《春秋》

《春秋》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2、《左传》

孔子编写的《春秋》非常简单,一国历史一段时期就几句话,比微博上的文字还短,所以孔子之后,就有不少史官开始从其他地方收集资料,来做注解,丰富《春秋》,其中比较有名的有《春秋五传》,即《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春秋邹氏传》和《春秋夹氏传》。

其中《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不知道是姓左,还是复姓左丘)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在《春秋五传》中,《春秋邹氏传》和《春秋夹氏传》遗失了,不知道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还是其他战乱导致的的,总之现在找不到了,所以只剩下了《春秋三传》,即使《左传》、《公羊传》《榖梁传》。

3、《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

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4、《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建议看柏杨翻译的版本。

5、《国史大纲》钱穆老师主持编撰的《国史大纲》是一部中国通史,因用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不得不力求简要,仅举大纳,删其琐节。内容于学术思想,政治制度,社会风气,国际形势,兼有顾及,惟但求其通为一体,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闻其一贯相承之为统,以指陈吾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至其人物之详,事业之备,则待教者读者之自加参考,自为引伸。本书主旨则在发明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鉴。

6、《中国大历史》

作者黄仁宇倡导“大历史”(macro-history),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纳领,然后在与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国过去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而为一个现代国家,影响到10亿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许我们用寻常尺度衡量。

有关世界史的书籍有:

1、《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作者:威廉•麦克尼尔)麦克尼尔的《世界史》以文明为单位,书写全球文明的互动,让之前隔离、孤立的世界史,变成动态、交互的世界史,绘制了一幅人类文明的交互网络图。

2、《全球通史》(A Global History)

作者:L. S. 斯塔夫里阿诺斯。是近年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来的世界》两册,共有7个版本。主要讲述了世界历史的进化,世界文明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作者着眼于全球,侧重于那些有影响的、促进历史发展的历史事件,其中包括原始社会、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地区分割后的世界、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人统治的世界、西方的衰落与成功等八个主要的部分。

由于作者在本书中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即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从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诸历史运动、诸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文明史 : 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作者:费尔南·布罗代尔)从文明的角度,俯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从穆斯林世界、黑色非洲到远东,从西欧、美洲再到另一个欧洲(东欧和俄国),一代史学宗师以大历史的视角帮助我们认识人类主要文明。

4、《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讲述了为何我们能登上生物链的顶端,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加快乐吗?我们知道金钱和宗教从何而来,为何产生吗?人类创建的帝国为何一个个衰亡又兴起?为什么地球上几乎每一个社会都有男尊女卑的观念?理清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脉络,挖掘人类文化、宗教、法律、国家、信贷等产生的根源。

5、《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为什么欧洲对现代文明的影响这么深》(作者:约翰·赫斯特)作者从三大元素: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教义以及日耳曼战士文化开篇,描述了这三大元素如何彼此强化,又相互对立,最终形塑为欧洲文明的内核;继而在诸多世纪以来催生帝国与城邦,激发征服与十字军东侵,造就出许多性格截然分明的人物。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概览

截至目前为止,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累计已有13026部。据了解,《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入选标准十分严格,名录的主要收录范围是1912年以前书写或印刷的,以中国古典装帧形式存在,具有重要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的珍贵古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视具体情况适当放宽。相关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随着全国古籍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和珍贵古籍名录的持续发布,各省能够申报和入选的古籍日渐稀少。

古代典籍概要笔记

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永乐大典》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但大典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毁于火灾和战乱,也有相当一部分被后人以修书之名窃走,现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中国古代典籍概要简介

《天工开物》由宋应星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丁丑),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中国古代历史典籍概述

最早的历史书:《尚书》(简称:书)

最早的道德行为规范书:《礼记》(简称:礼)

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三传》(简称:传)

最早的诗集:《诗经》(简称:诗)

最早的字典:《尔雅》

我国地一本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我国地一部汇编古代文化典籍的书是 《尚书》 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编年体通史是 《资治通鉴》;为北宋 司马光 所撰. 我过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是《四库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是 清乾隆 年间篆修的.

古代典籍概要北大

看你是想粗略了解,还是详细了解,如果想粗略了解一下中国的历史。推荐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

虽然文学性不强,但确实是根据史实来写的。

而且很多人评价还很高。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评价:“一般历史通俗演义,在过去也曾出版过不少,可是似乎很少能和蔡东藩先生这一部相提并论的。蔡先生对史料的运用与取舍,采取了相当认真的态度。这部书的重新出版,不但可以作为一般人的读物,并且也可以作为爱好历史的人们的参考,因为一部《二十四史》,分量太多,就是历史专家也不容易把它完全熟记,倒不如这部演义,随意翻览一下,说不定会有提纲挈领的功效。”

著名历史小说家二月河也推荐:“它既不是“纯文学”,也不是“雅文学”;它不是纯历史,又没有虚造历史……—部好的历史实录,何尝不可当作一部小说和文学作品看?我们的民族历史要承、要绪,读蔡先生的书可以导你入门,且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从这个意味上说,真的是厥功甚伟了”

读二十四史太繁杂,而且没有前后关系,要想通盘了解中国历史,这套书直到今天,依然是最佳选择,因为它几乎涵盖所有历史典籍和历史小说的内容,可谓是一本书读懂中国历史。揭穿所有历史影视剧的谎言,展现一副真实的历史风云古今长线,甚至可以从中找到金庸武侠小说的所有历史。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理工大学的精装礼盒版, 一共六本,为什么推荐精装本呢?因为书实在太厚了,总共六本,加起来七千页,一本就有一千多页,不是精装本的根本不好翻阅。

如果想更深一点的了解中国历史。推荐《中国大历史》这套书。

好的历史书一定要有高明的史识的。

什么叫史识呢?

史学大师钱穆说过,研究历史需要三要素:史才、史识和史德。

史才指的是“贵能分析,又贵能综合”,你能分析历史事件,能够归纳总结。

史识是“自然能见其远。又要能看出每一事之隐微处,不单从外面看,须能深入看”。

史德是“不抱偏见,不作武断,不凭主观,不求速达”

有了这三样,你才能说读通了历史。

而中国研究历史的学者,能够达到这三样的那就是比较稀少了。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套书《中国大历史》,一套十本,参与编写这十本书的学者,就是属于这样的少数者。

这十套书包括吕思勉《断代四史》、邓之诚《宋辽金夏元史》、孟森《明史讲义》《清史讲义》、蒋廷黻的作品,是四位史学家的巅峰之作;

这其中,吕思勉是钱穆的老师,他的作品贯通古今、征引繁富。

邓之诚,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他的特点是闻博洽见、提纲挈领。

孟森也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他的特点是比勘辨析、老吏断狱。

他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在他的《明史讲义》,他开篇第一句: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

就是这两个朝代的创始人,都是草根出身,他们没有权柄可以借用,他们的目标也是为民除暴,他们推翻的都是一个暴虐的朝代,没有一开始就想着自己当皇帝。所以,他们两朝得国最正。

孟森是江苏省常州人,小时候学八股文,后来去东京政法大学学习,文化水平很高。武昌起义,江浙起义军的宣言就是他写的,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他给黎元洪当过书记。不过,他主要的精力不在政治上,而在史学上。

他有一个观点,就是研究明朝的历史,不能光看《明史》,尤其是涉及清朝的部分。为什么呢?因为明史是清人编的,或多或少都会搞一些私货和篡改。

所以,研究明朝的历史,以及清朝的历史,一定要参考《朝鲜李朝实录》这些书。因为人家不怕,敢写。

通过这个方法,孟森发现了很多史书隐藏的秘密。比如清人是从永乐年间,就开始归附明朝的。既然归附明朝,那你入关夺权,当然就是得国不正。喊什么十大仇十大冤有什么用呢?

孟森在他的《明史讲义》开篇讲到

【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明祖有国,当元尽紊法度之后,一切准古酌今,扫除更始,所定制度,遂奠二百数十年之国基。……清无制作,尽守明之制作,而国祚亦与明相等。明主中国二百七十七年,清主中国二百六十八年。故于明一代,当措意其制作。措意明之制作,即当究心于明祖之开国。】

读明史,一定要读懂这一段话,这样你对明史才有一个更高更透彻的角度。

当年明月写明朝那些事,主要的参考资料就有孟森的这本《明史讲义》

蒋廷黻的特点是:论述扼要、眼光远大。

李敖也说:蒋廷黻所要求于知识界的,是动态、是入世、是事业、是实物,是书本以外、是主义以外、是文字以外、是‘清议’以外,是与小百姓同一呼吸。这种真正的民胞物与经世致用的精神,才是蒋廷黻的真精神,才是蒋廷黻要求于中国知识阶级的真精神”

要读史书,就要读一流专家,有史识史德史才的书。

这两套书在我的头条小店都有哈。在今日头条搜我的头条号,脑洞历史观,点进去查看店铺就有了,价格全网最低。

中国古代典籍概要思维导图

“其实读书笔记没有固定的格式,读书笔记本身也是为了加深对阅读的理解而存在的,只要根据个人的习惯来书写即可。阅读之后,可以用知识框架或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来整理书籍,主要是对书本的重要内容进行提炼。

扩展资料:

笔记是写作体裁,一卷书没有固定主题,一段写天文,下一段可以是写狐狸故事,是一种作者个人的“随笔”或“杂记”性质之文学。笔记体的著作在中国古典典籍中为数众多。笔记体著作起源于唐代,在宋代最繁荣。

1. 古时称散文为笔,与韵文相对时,称笔记。

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 路粹、 杨修 ,颇怀笔记之工; 丁仪 、 邯郸,亦含论述之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温太真之笔记,循理而清通,亦笔端之良工也。” 南朝 梁 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传》:“辞赋极其精深,笔记尤尽典实。”

2. 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著作体裁。内容大都为记见闻,辨名物,释古语,述史事,写情景。其异名则有随笔、笔谈、杂识、札记等。

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烧掉房子的事,据 宋 人的笔记说,是开始于 蒙古人的。” 洪深《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四章三:“现在引 明 人笔记一则为例。”

3. 用笔记录。亦指听课、听报告、读书时所作的记录。

故事新编(德汉对照读物)外文出版社故事新编·出关》:“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 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 陈残云《山谷风烟》第三七章:“土改队员和一些认得了多少字的人……都在认真地记着笔记。” 孙犁《秀露集·新年为天津团讯作》:“读完一本书,要作一点笔记,以加深你对这本书的印象。”

中国古代典籍概要摘抄

1.雄心勃勃的人把失败视为财富。当他们接受失败时,他们也完成了灵魂的扩展和升华。脆弱的人认为失败是一条可怕的道路。他们经常拒绝失败和成功。

2.春天和秋天来了,花儿开了又落,岁月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有些人喜欢在春天和秋天悲伤,有些人喜欢享受现在,我们应该做的是珍惜现在的一切,明白知足是幸福的。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 5242 用户总数
  • 35436 文章总数
  • 142384486 浏览总数
  • 38 今日发布
  • 2262 稳定运行
立即加入

加入本站VIP,全站资源任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