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档>典籍>为什么成为古代统治思想的是儒学,而不是法家

为什么成为古代统治思想的是儒学,而不是法家

谢谢邀请!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皇家推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集权统治思想,形成“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杯”专治环境,但这一切都是表面现象,中国政治历来“外示儒术,内用黄老”根本的政治策略基本出自“荀子柔合法家、道家”的《荀子》思想,儒家仅仅用于维护皇权的“神权天授”之欺世盗名逻辑,如果用“儒术治国安民”必然导致国家分崩离析如“王莽”等!

统治思想,需要担当这样几个角色:一是提供价值引导;二是提供社会整合;三是凝聚社会共识。

而儒家思想,恰恰能够提供了这三种角色功能。而法家和墨家,不是在这方面有缺失就是在那方面有不足。

这是从学说特点上来说。

而从社会构成和历史发展上来说,儒家恰恰满足了和适应了外在环境,在偶然中成为必然。

具体原因,大体如下:

首先是族群宗法的社会结构。三代中国的社会结构是族群结构,而国家则是族群的联合体。

大禹背后有一个族群,商汤背后也有一个族群,而武王背后也有一个族群。

周代分封诸侯,实际上是分封族群。

姜子牙族群,去齐地,在那当诸侯;周公族群去鲁地,在那当诸侯。看到的是一个个历史人物,实际的人物背后是一个个的族群。

人以群聚,聚以族群,而族群得有意义的凝结。而这个意义,首先是血缘、姻亲,而后发展出宗法。于是,儒家诞生了。

儒家来自于族群宗法的社会结构。而族群宗法的社会结构,仍旧存续,所以儒家的基础也就仍旧存续。

族群宗法的社会基础产生和滋养了儒家,而儒家的思想也发过来支撑了这个社会结构。于是,儒家就能够发挥社会整合功能。

其次是人情的底层逻辑。因人情而治礼,所以人情就是儒家思想的底层逻辑。

族群宗法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人情这个底层思维逻辑不会变。

而植根于这个底层思维逻辑基础上的儒家思想,也就会长盛不衰。

儒家对与不对、有用无用,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大家都能理解,人们都需要,关键是所有人都认同。

儒家的逻辑,与人情的逻辑、与人们的想法,是一致的、契合的。

所以,儒家就能成为各种思想的最大公约数,也就能够发挥凝聚社会共识的功能。

于是,不管是法家、墨家,还是其他阴阳家、杂家、兵家,你们这些思想全都能融入进儒家思想里面来。

第三是愿景的价值引导。儒家提出了一个理想社会的愿景。那就是大同,中间还有小康的阶段。

但是,法家的“一断于法”和墨家的“兼爱非攻”,侧重于术,也就是怎么做。

它们都没有回答“到哪里”的问题。即便回答了,也是极为模糊的。

而儒家的大同则很明确。

基于人情的底层逻辑,要到大同,于是就要有爱、就要有仁义,也就形成了一系列的价值引导。这也就是所谓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

后世中国,即便占山为王,也要树一面替天行道的大旗。这就是儒家价值引导的力量。

最后是偶然中的必然。战国以强力、秦代尚法家,这个时候的儒家很弱势。儒家学说遭遇了危机。

但是,战国结束、秦因法亡,所以儒家也就有了重登历史的机会。

平民社会大汉帝国,需要建立自己的文学风采,儒家则当仁不让了。

两汉便是儒家的天下。

南北朝以至五代,儒家再次遭遇危机。挑战儒家思想的就是佛家和道家。

但是北宋五子创新发展了儒家。这个时候的儒家也能解释死生的大问题,也能回答“我是谁”的问题,也有了思辨的属性。儒家则再次隆重登场。

至于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都可以看做是儒家哲学思辨的进一步发展。

历史大势总能让儒家在危机中复活。儒家的自身特性,也总能克服危机获得新生。

最重要的是社会基础的奠定,传统中国社会的基础就是儒家的土壤。这个基础始终没有变。

此外,还有孔子、孟子、董仲舒、北宋五子、朱熹、王阳明等历代儒家集大成者的智慧贡献。他们是功不可没的。而其他学说就没有这么幸运。法家到韩非子就没有后续人了,而墨子开创了墨家但墨子之后便再无“墨子”。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 5242 用户总数
  • 35436 文章总数
  • 142384734 浏览总数
  • 32 今日发布
  • 2263 稳定运行
立即加入

加入本站VIP,全站资源任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