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法与家法,是汉代经学教育中重视师承渊源的学林风气之体现,也是很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它的形成,与经学的繁荣、经说的分歧杂出直接相关。史称:“汉兴,诸儒颇修艺文;及东京,学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滞固所禀,异端纷纭,互相诡激,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百余万言。其中的“经有数家,家有数说”,表达的就是“师法”与“家法”的基本内涵。
有哪位大师知道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区别啊?求解疑?
经学,是指阐释中国儒家经典之学;经典包括——《易》、《诗》、《书》、《礼》、《乐》、《春秋》等“六经。《乐》有声无书,“六经”实际只有“五经”。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是研究“五经”的两个派别,几乎就是多半部中国学术史——“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功过自待后人评说。
一,中国的先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学术空前活跃,成果雄视天下——可以说,爱谁谁,那个时候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图书馆都装中国的书,大概也装不下。不过,秦皇统一,下令焚书,涤除旧典;又禁私人藏书,定“挟书之律”。可怜一把大火之后,世间不剩多少书籍。只是极具讽刺的是,如唐.章碣诗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从公元前213年秦皇下旨焚书,到前202年刘邦建西汉,也就10余年时间。 二,从秦皇焚书开始到汉初,也就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当时的人们,突然感到对前人的语言、文字、文化、学说都变得十分陌生。汉惠帝六年(前189年),废除“挟书之律”。文景以后,渐开献书之路,且有意识地搜求旧典、发掘古籍。经学,形成于战国后期,但到了汉初,似乎突然变得很紧迫。大儒董仲舒上书,提出“罢黜百官,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其主张,于建元五年初设置“五经博士”,专以教授子弟。五经各有师承——如诗,分鲁、齐、韩三家;礼,分高堂、后苍、大小戴諸家;春秋,分公羊、谷梁等家。上课都是老师凭记忆、靠背诵,口耳相传;学生则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予以记录,作为传本。如《尚书》,是由秦博士伏生口授、晁错记录的;《春秋公羊传》是经过五世口传,汉代才著之于竹帛的。
这里插上几句——伏生,汉时济南人,名胜,字子賤,秦时博士。是否伏羲后代实不可考。始皇焚书,伏生將尚书藏于屋壁。汉初取消挟书禁令,伏生寻藏书,仅剩二十九篇,遂教于齐鲁之间。汉文帝时,伏生已年逾九十。文帝派太常使掌故晁错往从学,由伏生女儿通传口授,录成《今文尚書》,立于学官。所有这些以隶书记于竹帛的“五经”,称“今文经典”。 三,汉代,除去口耳相传,录于竹帛的“五经”,还有另外一种古籍——藏于地下或墙壁,以先秦六国文字记录的古本。据汉代记载,当时发现此类古本的只有五处——第一,鲁恭王从孔子宅壁中发掘出的《尚书》、《春秋》、《礼记》、《孝经》、《论语》。第二,北平侯张苍献出的《左氏传》。第三,河间献王所得的古文先秦旧书,有《周官》、《尚书》(《汉书.王莽传》引《尚书.嘉禾篇》语,《律历志》引《毕命》语,皆不见于孔壁古文《尚书》,当出于河间献王所得古文《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第四,鲁三老所献《古孝经》。第五,鲁淹中出土的《礼古经》。这种用六国篆体文字写的传本叫“古文经典”。 四,“今文经典”和“古文经典”,原只是使用不同文字记录“五经”的两种传本。但经分别研究的人,却形成了两个学术甚至政治上的派别——“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这两派在观点上、方法上、所依据的材料上,以至对经传的看法上,都有很大分歧,因而各立师法,标榜门户。这种分歧,是从董仲舒开始的。他将今文经《春秋公羊传》糅合阴阳五行说形成了神学化的经学体系,迅速得到了西汉皇权的认可,成为汉王朝官方哲学,并使儒学从此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正统。西汉二百年间,一直是今文经学占统治地位。班固等人,组织今文经学派在白虎观辩论,然后由汉章帝制成定论,整理编撰了《白虎通义》,确保了今文经学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古文经典虽有传本,但或为秘府所藏,或为民间私本;官府未设“博士”,不列学官。 五,直到西汉末年,刘歆上书汉哀帝,建议将《左氏春秋》、《毛诗》、《逸诗》、古文《尚书》列入学官。这引起今文经学博士的反对。于是,刘歆写了很有名的《移书让太常博士》一文,指斥今文经学家们“抱残守缺”。这使两派斗争更加激烈。这个争论被当时的王莽所利用,他把刘歆提倡的古文经《周礼》作为自己改制的依据。这使两派经学更加分化——今文经学结合谶纬更趋神学化;古文经学也承认神学原理,但在文史整理方面表现出人文主义倾向。一直到东汉末年,郑玄注《三礼》,杂糅了今古经文两派学说,才使这场斗争暂告一断落。 六,编纂《说文解字》的许慎,是古文经学的重要人物。他生活于东汉中叶以后,恰值古文经学家压倒今文经学家,是古文经学的全盛时期。许慎是古文大师贾逵的学生,又曾校书于“东观”——东汉皇家图书馆,得见秘籍。他除写成《说文》外,还撰有《五经异义》以捍卫古文经学,因而被赞“五经无双许叔重”——许慎字叔重,他是当时所公认的古文经学派大师。 七,此时,古文经学家提出了应该重视语言文字学的主张。稍晚于许慎的古文经学家卢植在给皇帝的上疏中说:“古文科斗近于为实,而厌抑流俗,降在‘小学’。中兴以来,通儒达士班固、贾逵、郑兴父子,并敦悦之。今《毛诗》、《左氏》、《周礼》各有传记,其与《春秋》共相表里,宜置博士,为立学官。”他的意思是说——古文学家研究语言文字,目的是为了治理六经,发挥经义。对语言文字的这种研究与仅仅为教学童识字的“小学”是不同的;而当世“流俗把这门学科压低为识字的“小学”,是非常不合理的,应该把它提高到与《毛诗》等相同的地位。卢植的建议实际上反映了整个古文学派,包括许慎的观点。古文经学的刘歆,最早提出了“六书”是汉字造字的根本法则;扬雄,写的《方言》是汉语方言学的创始专著;许慎的《说文解字》成为研究汉语言文字系统的开山专著,古文经学家的这些成就,对后人研究汉语言文字学、文献学、整理文化遗产,作出了基础性的重要贡献。 八,经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位有所降低。至唐,又迅速回升。唐代的提法是“九经”,包括:“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及《易》、《诗》、《书》。到宋代,经学发展为理学,重新占有绝对统治地位。宋代称《易》、《诗》、《书》、《论语》、《孟子》、《孝经》、《尔雅》,连同三礼、三传为“十三经”。清乾隆嘉庆时一些学者继承古文经学家训诂方法整理古籍、文字。1840 年鸦片战争后,今文经学曾盛于一时,康有为借今文经学说提倡变法维新。
《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说法很有意思,确也是实情,其云:“1919 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文化后,经学始告终结。经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哲学、文学、史学影响很大,经学著述是研究中国传统社会史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