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档>典籍>中国古代典籍散佚史(很多古籍散佚海外)

中国古代典籍散佚史(很多古籍散佚海外)

很多古籍散佚海外

欧阳询

欧阳询是唐朝初年的著名书法家,祖父欧阳頠[wěi]是南朝陈国的广州刺史,父亲欧阳纥是南朝陈国的著名大臣、将领。

《唐传奇》中有一段记载,竟然说欧阳询不是欧阳纥的亲生儿子,而是其妻子和“白猿”所生。

《唐传奇》记载:“梁大同未(公元547年),遣平南将军蔺钦南征,至桂林,破李师古、陈彻。别将欧阳纥略地至长乐,悉平诸洞……”

梁朝大同二年(公元547年),梁武帝派遣平南将军蔺钦南征,攻破了镇守桂林的李师古、陈彻所部,时为梁朝别将的欧阳纥随行,他率部一直打到了长乐县(今属福建福州长乐区)。

欧阳纥一路征剿,平定了各路“洞蛮(古人对西南部族的蔑称)”。

欧阳纥行军期间,带着自己的妻子,其妻某氏“纤白甚美”,不仅白皙而且美艳动人。

当地部落有人劝阻他说:“将军为何携带着丽人经过此地呢?这一带有一个怪物,常常劫掠美艳的少女,凡附近经过特别美艳的女子都没能幸免,将军应当看护好她啊!”

欧阳纥大为疑惧,于是就派兵士围着大帐里三层外三层,负责保护妻子的安全。

妻子则被安置在一间密室,身边还有十几个婢女服侍看护。

当天夜里,外面一片漆黑,阴风怒号。到了五更时分,看守的士兵发现并没有啥危险,于是就放松了警惕,“怠而假寐”,因懈怠而打起了瞌睡。

忽然间,一声怪叫响彻在夜空中,众人被惊醒后,发现某氏已不见了踪影。

密室的门窗好端端的,欧阳纥等一脸茫然,不知道某氏是被谁从哪儿劫走的。

门窗外,山路险峻,咫尺间伸手不见五指,众人无计可施。

等到天亮的时候,部下将士都知道此事后,皆气愤不已,发誓一定要找到将军的爱妻,否则决不收兵。

欧阳纥派探马联系平南将军蔺钦,声称自己生病,暂时无法前进,于是就驻军在附近,每天派人四处寻觅,就连悬崖峭壁等险峻处也不放过。

一个月后,有人在百里外的一片小竹林中,发现了将军妻子某氏的一只绣鞋,虽然被雨水浸泡,但还是可以辨认出来。

看到妻子的绣鞋,欧阳纥更加悲痛了,寻找妻子的意志更加坚定了。

欧阳纥挑选了三十个精壮的汉子,背着兵器和粮食,白天四方寻找,夜间找个岩洞休息。

就这样又过去了十几天,有人在二百里处发现,南边是一座大山,高耸入云,山脚处,有深潭环绕。

士兵于是就制造简单的竹筏,渡过潭水,到山上寻找。

绝岩翠竹之间,鸟语花香,人们依稀听到有女子的笑声,看见红裙闪烁期间。

欧阳纥闻讯赶来,指挥士兵攀援着葛藤,爬到了山顶,发现上面树木成行,中间种植着鲜花,附近绿草如毯,旷远深邃,幽寂如一个世外桃源。

西面有一处峭壁,面朝东有一座石门。

附近有数十个美丽的女子,穿着华丽的衣裙,在那里游玩,时不时传来欢歌笑语。发现陌生人出现,女子中有人问道:“你们为何来到此地啊?”

欧阳纥于是就以实相告,那个女子看了看身边的同伴,几个人发出叹息声,有人说:“哎呀!你的妻子来这里已经一个多月了,如今卧病在床,你快去看看她吧!”

欧阳纥在几个女子的引领下,来到山洞里面的一个房间,打开木门,房间大约有三个普通房间那么宽绰,四壁处都是床,铺设着华美的床垫,床前有诸多精美的食物。

欧阳纥走到妻子躺卧的床边,四目相对,悲喜交加。

欧阳纥挥手令众人回避,这几个女子说:“我们和你的妻子被劫掠此处,最久的已经十年了,霸占我们的是个怪物,像人却浑身坚硬如铁。

长着白毛,像猿却又能开口说话。

现如今他外出了,等他回来就坏了,就算是你们一起上,用兵器也不能制服他啊!你们快点出去躲避吧!回去后准备两坛美酒,十只狗,再带来数十斤麻,即可降服这个怪物。”

欧阳纥发现女子们谈论起怪物神色大变,心里也很紧张,于是就领着属下慌忙离开了。

欧阳纥下山后准备了美酒、狗、麻等,按照约定的日子再度来到山上。

那些女子说:“好酒能让怪物喝醉,醉了就力气大减,我等就趁机用这些麻掺在彩带中去捆绑,估计他就无法挣脱了。他虽然身体坚硬如铁,可是他唯有脐下数寸那里柔软,属于要害处,他常常遮蔽保护,一定是不能抵御兵刃。”

众女子指着一处山洞说:“怪物常常在此处饮食,你们就在附近躲藏起来,静静地等待时机,美酒就放在花下,把狗散在山林中,等我们的计策成功了,再找你们出来除掉他!”

欧阳纥按照众女子的计策,率兵士躲藏起来。

天快黑下来的时候,怪物如同彩练一般迅疾奔驰,从外面返回洞中。

欧阳纥在暗处偷看怪物,竟然是个“美髯丈夫”,身长六尺有余,穿着一袭白袍,手中还拖着一根手杖。

“美髯丈夫”听到外面有狗叫声,大喜,于是在众美女的簇拥下,走出山洞,他的身手果然不同凡响,不一会儿就腾身捕获一只狗,当场撕裂,大吃特嚼。

等到他吃饱了,有美女进献美酒,“谐笑甚欢”。怪物喝了几大杯酒之后,渐渐有了醉意,众美女将其扶回洞中,趁其熟睡捆绑起来,有人找来欧阳纥等人。

此时,怪物已然被惊醒,欧阳纥率兵士砍杀怪物,他的身体坚如铁石,有人一剑刺中其脐下,当场血流如注。

怪物叹息着对欧阳纥说:“这是老天要我的命啊!岂是尔等的本事呢?你的妻子已经有孕在身,这个娃儿长大,遇上圣主,一定能光耀门庭!”

怪物死掉以后,欧阳纥发现他藏了很多的精美绝伦的金玉宝物,还有一些竹简,上面写着奇奇怪怪的文字,无法辨认。

众女子说,怪物常常看这些竹简。

欧阳纥把宝物分给那些女子,护送她们去寻找亲人。

一年后,欧阳纥的妻子生下一子,和那个怪物非常类似。

欧阳纥后来获罪,被陈武帝诛杀,其好友江总收养了这个孩子,躲过劫难,后来长大,“果文学善书”。

古籍流散海外

答;《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这部旷世宏编卷帙浩繁、版式精美,却又命运多舛、屡遭浩劫。《永乐大典》的流散与聚合,是近代以来中华古籍保护事业的缩影,也是“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的明证。

国运昌则文运盛。《永乐大典》“明珠还于合浦”的传奇历程,源于几代学人孜孜不倦的求索,更依赖于中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以及国家层面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凝结着中华民族情感的《永乐大典》,如今跨越600余年风雨走到观众面前,将持续展现中华典籍的巨大魅力,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很多古籍流散海外

不是。记载蚩尤代表的九黎与另一部落集团三苗的关系,根据《尚书》与《国语》等多种古籍及其传、注记载,三苗出自九黎,而为九黎之后。九黎战败,族人流散,演变为三苗,三苗和当代的苗族无关。此苗非彼苗,苗者,帝高阳之苗裔兮”,苗是亲近的意思,苗裔是子孙后代。而非现代意义的“苗族”!

而真正的“三苗后裔”应该是中国长江以南的江西省境内,自从汉朝到唐朝以来,就有很多以危为姓的人家,根据历代学者的考证,他们可能是三苗的后裔。东汉学者王符所著的《潜夫论》上说:”危氏,三苗之后”,正是这个意思。

古籍散佚的原因

近日,宋儒真德秀《四书集编》点校本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责编,我常想到这句话:书比人长寿。

书自然比作者长寿。《四书集编》已传748年,真德秀享寿58岁。

《四书集编》二十六卷,真德秀手定《大学》《中庸》两卷,建宁府(真德秀故里浦城为建宁府属县)府学教授谢侯善从真德秀子真志道处求得手稿,1272年(咸淳八年)“命工刻之于郡庠”。真德秀未完成的《论语》《孟子》集编工作,由建宁府学正刘承据真德秀《文集》《衍义》《读书记》等书补辑,1273年刊刻完成。这就是最早的宋建宁府刊本《四书集编》,主持刊刻者建宁府同知刘才之。时已宋末,距真德秀去世38年了。

元代前后89年间,是否重刊《四书集编》,未见记载。明初《文渊阁书目》、明后期焦竑《国史经籍志》、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均载有《四书集编》,但未注明版本。直到清中叶瞿镛的《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才明确载“字画清劲,明刊本之最精者”的《四书集编》。由此推断,明代应有重刊《四书集编》。铁琴铜剑楼所藏明刊本,可能在咸丰年间战乱中亡佚了。

清初纳兰成德刊《通志堂经解》,收录《四书集编》,当时所用底本是徐乾学藏“未尽善”的明李中麓抄本,可推知当时不但宋刊本,即便是明刊本,已不易得。对于一本南宋末年初刊的书来说,不必论宋元本,连明刊本都没有流传下来,实可慨叹。

《四书集编》流传不绝若线。初刊至今748年,现存最早的通志堂经解本,初刊于1680年(康熙十九年),也已历341年。时间大河中的书厄,兵燹、水浸、虫蚀,林林总总,湮没散佚之书何其多,我们今日仍能读到《四书集编》,实为幸事。

《四书集编》作者真德秀,一生58年,22岁入仕,37年间两次“去国十年”,外放地方,身处中枢不到一年即去世。《宋史》本传称:“正学遂明于天下后世,多其力也。”真德秀更多因其尊崇性理之学以及羽翼朱子学的著述而传世,学者称西山先生。物质层面的身体自然不及纸质书久远,而由精神层面,西山真氏其人与书同寿,共其不朽。

真德秀《四书集编》,书已经典,一代代读书人,或藏或校或抄或刊,不断接力,已传748年,此确然不易之事实。面对过往伟大的为书续命史,古籍编辑如果选择参与其中,去对抗未来的偶然性,就必须谦之又谦、承重以赴。

偶然性是盲目的,不仅造成善本的亡佚,也在促成恶本的留存。或许可以将一书是否长寿归之命运的偶然,但古籍总要有人整理刊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大程子说:“儒者只合言人事,不得言有数,直到不得已处,然后归之命,可也。”未到不得已处,不穷尽庸常之可能性,古籍编辑总还是要努力谋一书之长寿。

如何谋自己所责编的古籍版本之长寿?这是古籍编辑一日三省的大问题。

我们编校古籍,精选底本,雠校众本,全式标点,正、乙、删、补,是期望最大限度恢复古籍原貌,以期为学界提供可资学术引用的版本。《四书集编》整理者做了很多工作。该书现存版本,都与通志堂经解本有或近或远的关系。在无更早或另一系统版本校勘的情况下,如何逼近宋本原貌,这是个问题。好在《四书集编》属于集疏性质,文献主要来源于朱子的《语类》《文集》《或问》,还有二程、程门高弟、张栻著作,真氏《大学衍义》《西山读书记》等。而这些多有宋元本留存,可以之校勘。

姑举一例。本书《大学章句序》,《四书集编》引述朱子语: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孟子》,次《论语》,次《中庸》。

查明成化本《朱子语类》作: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

朱子说: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依朱子,当先《论》后《孟》,《集编》之序似不妥。然《集编》文字实渊源有自,与今存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文字同。这既反映了朱子语录初期更为口语化的样貌,也提醒我们注意,在《语录》定型为《语类》过程中持续的义理规范。所以,整理者在此处不改原文,出异文校,特别谨慎周全。

编辑《四书集编》,我深深体会到与古人“同情”的重要性,我们要以极为谦卑的态度,尝试进入古人世界——这里的“古人”不只是作者,还有刊刻者——他们所处的时代及其学问氛围,才能更好地理解、尊重古籍中的每一个字。

书,经由一代代读者阅读,生生不息。也只有阅读,古籍方能不孤。我们阅读《四书集编》,在真德秀导引下,通过他引证的文字以及“愚案”的旁白,体贴朱子所下注释的精审,如“性,即理也”“心,统性情者也”,如其所是地进入朱子的义理世界。又经由朱子勾勒的思想之路,通向孔、曾、思、孟。作为普通读者,我们得以面对伟大的诸心灵,置身传统,而传统亦如巨川,汹涌澎湃而来,在我们的生命中激荡。

古籍非古董。当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当闻夫子之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我们亦兴发感动。读古书,更多时候并非着眼于知识之增益,而是反躬自省,意、必、固、我损之又损,直至应其所是、理所当然之地。

阅读,让我们与古人、与自己心意相通,书也因之长寿。

古典文献的散佚

总集是中国古代对多人著作合集的称呼。对非中文专业来说,中国最早的总集是《诗经》;从中文专业及中国的传统儒家对书籍之经、史、子、集的划分来说,中国最早的总集是《楚辞》,因为《诗经》属于经部不属于集部,而《楚辞》排在集部第一的位置。但是今天谈《楚辞》更多是将其当做是一种文学样式,所以西晋挚虞《文章流别集》是最早的总集,但是今以亡佚,所以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是萧统的《昭明文选》。由于总集保存了很多古代文献(其中不少原著已散佚),并对文学研究和校勘有重要参考价值。

古籍佚失原因

夏历,又称阴历、农历等。它与黄帝历、颛顼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古六历。传说是夏代创立的历法,原历法规则已佚失,现只从一些古籍上了解一些内容。夏历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个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夏历除了反映月相盈亏外,还反映了潮汐现象。

黄帝历,是中国传统历法,大量历史典籍记载是黄帝打败蚩尤后统一天下后命人所制定的历法。黄帝纪年影响深远,农历、道教历法均始于黄帝纪年为元年,为中国传统历法开始之年,史称开元。

已经失传的古籍

《乐经》已经亡佚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六部儒家经典。始见于《庄子–天运篇》。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

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礼经》:汉代是指《仪礼》,宋朝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三字经》中:“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礼指《大礼》《小礼》,后失传其一,并更名为《礼记》。

先秦有《乐经》存世。此说不仅见于传世文献《庄子·天下》篇,从郭店楚简中也得到了证实。郭店简《六德》说:“观诸《诗》《书》则亦载矣,观诸《礼》《乐》则亦载矣,观诸《易》、《春秋》则亦载矣。”简中另一篇《语丛(一)》也有“六经”并称之语。

关于《乐经》的流传,有多种说法。一种是认为,《乐经》已亡于焚书坑儒中的秦火;另一种是认为,《周礼·春官宗伯章》之《大司乐》为《乐经》;还一种是认为,本来就没有《乐经》这部经。

我国古籍散佚的主要原因

曹操3个创举是军事上著作,文学上的成就和,治理上的贡献。

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曹操在统治期间,依靠个人的非凡能力,消灭了中国北方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结束了北方人民从东汉末年开始兵祸连绵、生灵涂炭、颠沛流离、民不聊生的悲惨状况,恢复了生产力,实现了中国北方的统一与稳定。

在国家治理方面的贡献。曹操在统治期间,政治上比较开明,他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豪强;实行唯才是举,不论出身,不拘一格的用人政策。在经济上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军事上的贡献。在军事上,三国时期军事家首推曹操。曹操注重钻研兵法,军事理论著述丰富,他整理注释了《孙子兵法》十三篇,继承、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另外他还著有《兵书接要》(近乎失传)、《孟德新书》(唐代以后失传)等军事著作。

中国古代的军事家有很多,但能在行军作战之余,有军事理论著作的军事家却不多,曹操是既有重大军事实践,又有军事理论著作的军事家,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对中国文化和典籍保护方面的贡献。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不仅是生民涂炭的一段黑暗岁月,也是中国文化史的一场浩劫,无数文献典籍毁于战火。

曹操很懂得文献典籍的重要性,任魏公后,他设置了掌管典籍的官吏,广收在战乱中散佚的东汉官府和民间藏书,又从匈奴迎回蔡琰,由蔡琰默写了大量的古籍,文姬归汉的佳话一直流传至今。

他重视国家的文化建设,建立了魏国的国家藏书,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曹操在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很深的造诣,他推动了建安文学的发展和兴盛,对中国后世文学的延续和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上,他的诗歌意境开阔、雄健深沉、悲凉慷慨、沉郁大气,流传至今的有20多首,我们所熟知的有《短歌行》、《嵩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等多篇,其中的名句,大家都耳熟能详。曹操对中国文学的另一大贡献就是生出了两个文学家的儿子:曹丕和曹植。

考古发现的失传古籍

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原本已散,今本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

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中《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吴王小女》、《董永》等,暴露了统治阶级的残酷,歌颂了反抗者的斗争,常为后人称引。

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它是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一十多篇,开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

2、《玄中记》

《玄中记》是东晋作家郭璞所著时期较早的志怪小说代表作。它上承远古传说,从《山海经》所载的殊方绝域、飞禽走兽、奇花异木、山川地理的神话演化而来,广罗天下奇闻异事。

它下启六朝志怪,书中内容所载多为后代志怪小说所借鉴。由于它在撰述体例上的特殊形式,被划归为地理博物类志怪小说。

3、《神仙传》

《神仙传》是东晋道教学者葛洪所著的一部古代中国志怪小说集,共十卷。书中收录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92位仙人的事迹,其中很多人物并不是道士但都均被葛洪“请入”传中。神仙传以想象丰富,记叙生动著称。

4、《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是古代文言纪实小说的第一部总集。为宋代人撰写的一部大书。全书按题材分为92类﹐又分150余细目。

神怪故事所占比重最大,如神仙55卷,女仙15卷,报应33卷,神25卷,鬼40卷,可见其取材重点所在。

此书基本上是一部按类编纂的古代故事总集。许多已失传的书,仅在本书内存有佚文,有些六朝志怪、唐代传奇作品,全赖此书而得以流传。

杂传记的 9卷,《李娃传》、《柳氏传》、《无双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等传奇名篇,多数仅见于本书。

还有收入器玩类的《古镜记》,收入鬼类的《李章武传》、收入神魂类的《离魂记》,收入龙类的《柳毅传》,收入狐类的《任氏传》,收入昆虫类的《南柯太守传》等,也都是现存最早的本子。

5、《三宝太监西洋记》

《三宝太监西洋记》又名《三宝开港西洋记》、《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简称《西洋记》。

作者将明代永乐年间郑和七次奉使“西洋”的史实敷衍描绘成神魔小说,希望藉此激励明代君臣勇于抗击倭寇,重振国威。

历代文献散佚

不是。

《崇文总目》是除了史志目录之外,现存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专著。北宋建国后,历代君主均致力于弘扬文治,至仁宗时朝廷藏书已经规模大备,景祐元年(1034),翰林学士王尧臣奉诏编纂崇文院(包括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的藏书目录,具体负责的主要是史馆检讨王洙和馆阁校勘欧阳修等。其事历经8载,于庆历元年(1041)十二月编成奏上,仁宗赐名《崇文总目》。《总目》凡66卷,另有叙录1卷,作书分为46类,共著录图书30669卷。《总目》卷首有总序,各类有小序,主要由欧阳修撰写。体例仿唐《开元四部录》,每书下均有提要。《崇文总目》反映了北宋以前历代著作存世的总体情况,是我国目录学史上对图书流传过程的一次重要记录。

《崇文总目》成书后备受学者重视,但由于部帙太大,流传过程中逐渐有所散佚,南宋末年以后,这部66卷的《总目》遂不再存世,传下来的只是一部仅有1卷而没有提要的简本。这个1卷本的《崇文总目》,是宋高宗绍兴十三年发给各州郡用于搜访图书的本子,各书只列书名、卷数和作者,凡朝廷藏书中已缺的书籍,就在书名下注一“阙”字。

带有书目提要的《崇文总目》原书虽已亡佚,但在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和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中还保存有许多引自《崇文总目》的书目提要。清嘉庆年间,钱东垣等从这些书中辑出残存的提要,分别附入今本《崇文总目》各书书名之下,编成一个新的5卷本的《崇文总目》,这就是目前通行的版本,1987年现代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1辑)中就收入了这个本子。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 5242 用户总数
  • 35436 文章总数
  • 142386619 浏览总数
  • 32 今日发布
  • 2263 稳定运行
立即加入

加入本站VIP,全站资源任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