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档>国学>全国一等奖教学设计(通用4篇)

此组别内的文章

需要支持?

如果通过文档没办法解决您的问题,请提交工单获取我们的支持!

全国一等奖教学设计(通用4篇)

全国一等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落实字词,赏析佳句2、领悟作者的特殊心境3、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 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2、 体会作者的复杂心境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 让学生诵读学过的描写月亮的古诗导入。二、 朗读课文1、 明确文言文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感情。2、 老师做示范朗读(配《春江花月夜》伴奏)。3、 学生齐读,检查字音是否正确。4、 让学生尝试读出停顿,老师出三个例句检查。5、 梳理重点字词三、 初探文章(从记叙的角度)1、 让学生先自己理解课文2、 提问: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3、 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引出佳句,带领学生一起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赏析: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两个新奇的比喻,动静结合,既有对月色的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营造了月色皎洁的空灵境界。4、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这个环节理清文章的人物、事件、起因、经过)四、 再探文章(从抒情的角度)1、 结合文章谈谈在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老师引导)(补充作者因“乌台诗案”遭贬谪的背景,让学生体会文中作者内心的几经波折)2、 引出佳句赏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落实在对“闲人”的理解)理解作者遭贬谪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悲凉但又豁达的特殊复杂的心情。(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这是个难点,所以,老师要根据需要,给出苏轼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尽可能的贴近作者的内心,去感受他的情感)3、 带着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落实朗读要求的第三点。(这个环节更进一步,从情感的角度理解文章,靠近作者的内心)五、 小结课文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谪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复杂的心情。全文仅84个字,却使记叙、抒情交融。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悲凉但又豁达的情怀。六、 布置作业为了落实学生对文章从字面到情感的深入理解,要求学生揣摩作者的心理、情感,发挥联想,用优美的语言,将原文改写为现代文。老师给出范文。全国一等奖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二、教学重点诵读、积累。三、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四、教学方法诵读品味、合作探讨。五、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片。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苏轼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生听读录音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2、自由放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提示:(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检测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2)念无与乐者:(思考、想到)(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5)怀民亦未寝:(睡)(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检测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念无与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2)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师:通过刚才的检测,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我们举行朗读比赛。(生准备)5、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男、女各一名,挑战教师,其他学生根据朗读要求,作点评。)(三)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3)面对所见夜景,苏轼生发了怎样的感慨?你是如何理解他的这种感慨的?生成答案预设:(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抓住“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句分析)(2)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品析语言方法指导: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添一添,品意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2)改一改,品修辞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B、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你认为改了之后的句子和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预设参考答案:(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2)改了之后当然不好。句中明喻、暗喻交错运用,以“积水空明”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为自己笔下文字的注脚,文笔自是高出一筹。“水中”紧承上句,接着又设一喻,以水中藤蔓“藻荇”来喻陆上树木“竹柏影”,写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丽,似一幅弥漫着水气的朦胧素描图画。而改了之后,就没有了原句的新意,也不够生动形象。(3)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写作背景链接: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理解“闲人”:由于作者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愤懑:眼前景色虽美,自己却壮志难酬。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有闲赏月的欣喜,令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乐观的态度,旷达处世的胸襟。(四)探究“文人心境”结合本文及以下材料,请你探究一下什么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心境”。材料1: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题词写诗,最终被后人称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材料2:欧阳修,即使被贬到滁州,但仍与百姓同乐,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材料3:范仲淹,驰骋沙场的时候就很乐观,在变法中被贬后,居于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着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五)师结束语: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全国一等奖教学设计(3)【教学目的】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教学重点】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月夜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二、整体感知文段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户:门;遂:于是;盖:大概、原来;但:只是;耳:语气词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皎洁、空灵、清丽、淡雅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四、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图写景抒情。五、作业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六、板书: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叙事:  寻友赏月写景:  月色竹柏抒情、议论: 旷达胸怀王武警全国一等奖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难点1、诵读、积累。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诵读法、竞赛法,合作探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作者简介(略)二、研读课文(一)初读课文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学生听录音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二)、再读课文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1)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2)遂至承天寺:(于是、就)(3)怀民亦未寝:(睡)(4)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5)盖竹柏影也:原来是(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2)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师: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个别朗读开始。(三)、三读课文,与文本对话。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四)四读课文,反复诵读,读出感情。三、课堂小结(略)四、拓展、积累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教师预设答案: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3、举杯望明月,对成三人。——李白4、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五、作业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 5252 用户总数
  • 36520 文章总数
  • 144910902 浏览总数
  • 5 今日发布
  • 2330 稳定运行
立即加入

加入本站VIP,全站资源任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