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大观园始为元春省亲所建,后来成为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活动场所及主要情节的生发地。所以,单从建筑学的角度,《红楼梦》也具有非凡的价值。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共有六十四回,大观园都是主要人物的活动场所和重要情节生发地。如大观园试才(十七回)、元妃省亲(十八回)、刘姥姥进大观园(四十回)等情节,还有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酒等经典桥段都发生在这里。作者运用皴染之法,构造了“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南方园林——大观园,是《红楼梦》成为传世之作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筹建大观园在《红楼梦》十六回中落到实处。它用于贵妃省亲,必须体现皇权礼法,要求富丽堂皇又不流粗俗。这在贾府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
贾琏办完黛玉父亲丧事回到家,就被贾政为省亲之事传至书房,晚饭还没吃完,贾蓉又来回说:“老爷们已经议定了,从东边一带,接着东府里花园起,至西北,丈量了,一共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贾琏听了,回答道:“正经是这个主意才省事,盖造也容易;若采置别处地方去,那更费事,且倒不成体统。你回去说这样很好,若老爷们再要改时,全仗大爷谏阻,万不可另寻地方。”建省亲别墅的地块大体上就这样定了下来。
贵妃省亲,是皇帝格外开恩,曹雪芹做了交待。“除二六日入宫感恩外,凡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跸关防之处,不妨启请内廷鸾舆入其私第,庶可略尽骨肉私情、天伦中之至性。”从这段文字里,我们知道接待皇妃是有条件的,并且要求很高。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为了维持体面,贾家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但毕竟今时不比往昔,且怕贾妃怪罪,不敢靡费太多,所以大观园建设者费尽心思,主张因地制宜,既顾及体面,也提倡节约。
“先令匠役拆宁府会芳园墙垣楼阁,直接入荣府东大院中。荣府东边所有下人一带群房尽已拆去。当日宁荣二宅,虽有一条小巷界断不通,然亦系私地,并非官道,故可以联络。会芳园本是从北墙角下引了来的一股活水,今亦无烦再引。其山树木石虽不敷用,贾赦住的乃是荣府旧园,其中竹树山石以及亭榭栏杆等物,皆可挪就前来。如此两处又甚近便,凑成一处,省许多财力,大概算计起来,所添有限。”这是一个两全的方案。
一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是贾政对贾宝玉的考试,宝玉硬着头皮展示了他的“歪才情”。
宝玉躲避不及,才得到一次在父亲面前展示自我的机会。整个过程中,虽然贾政不是摇头,就是大喝,但他拈须微笑等情态,还是流露出了对儿子从未有过的肯定。面对父亲,宝玉只有惧怕,但诗词歌赋给予他自信,为了捍卫真正的美,他又无所畏惧。譬如宝玉本是补天顽石,出于自然,他必定崇尚自然。关于这一点,小说表达得很到位。
“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贾政看后十分满意,顿生“归农”之意。他领着众人,意欲进去歇息,见篱门边有一石碣,留题之用,感觉更妙。于是提醒贾珍作一酒幌,并养些鹅鸭鸡之类。
“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贾政心中欢喜,问宝玉,“此处如何?”宝玉不管不顾,回答说:“不及‘有凤来仪’多矣。”宝玉如此不识抬举,贾政十分恼怒,骂他是“无知的蠢物”,宝玉痴心不改,坚持说:“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恐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即百般精巧,终不相宜……”在宝玉看来,师法自然,绝不是形式上的模仿,必须天然去雕饰。
未及说完,贾政气急败坏,喝命“叉出去!”即刻又喝命:“回来!再题一联,若不通,一并打嘴!”于是,贾宝玉在题碣“杏帘在望”,题名“稻香村”之后,拟就一副对联“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对宝玉的考试,贾政大体上是满意的,但为维护封建道统,父权从来都是威严的。
二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为著名的建筑有:万里长城、故宫、苏州园林等,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明珠。它们代表不同的建筑门类,一样享有盛誉。大观园在设计理念和建筑工艺上,兼具故宫及苏州园林的优长,美轮美奂。
中国传统美学当中,有一切艺术形态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建筑作为“沉默的音乐”,当然也遵循这些基本原则。
细读小说,我认为大观园建筑至少隐含了这样几条美学原则。
一是强调对称平衡。以沁芳亭为中心,怡红院和潇湘馆是对称的。其他诸如藕香榭、秋爽斋、稻花村等虽然不像怡红院与潇湘馆那般对称工整,但大体上是平衡的;元春省亲时的核心建筑,更加讲究对称平衡。以“大观楼”为中心,中轴线上有“顾恩思义殿”“嘉荫堂”和“凸碧山庄”殿,东边是含芳阁,西边是缀锦阁,再往北两边各有一个侧殿。
二是强调相互呼应揖让。《红楼梦》里有两栋建筑,一名凹晶溪馆,另一名凸碧山庄,单就名称字义理解,就存在呼应揖让关系。大观园内部设计,大多利用建筑元素,如门窗、墙体、屋顶等之间的呼应,来寻求完整统一。
三是主体建筑与园林设计相映成趣,强调遮挡、曲径通幽、计白当黑。《红楼梦》第十七回,贾政带领众人走进大观园,看见“一带翠嶂挡在前面”,众清客直呼:“好山,好山!”贾政说:“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这是中国美学,强调遮敝,与凡尔赛宫一览无余不同。
“出沁芳亭,过沁芳桥”,“忽抬头看见箭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族竹下而出。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宝玉为此处题匾“有凤来仪”,即是后来的潇湘馆,并受命拟对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写出了竹子的特性,也写出了此处的深幽,是中国美学思想在园林建设上的表达。
受“虚无”哲学思想的影响,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空白并不意味着一无所有。薛宝钗居住的蘅芜院只种藤蔓香草,内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供数枝菊花并几本书。这与宝钗藏愚守拙、安分随时的大家闺秀性格有关,使读者获得更多的想象空间,是虚实相生、计白当黑的很好体现。
三
关涉建筑园林审美,相映成趣绝不是一句空话,这与各构成要素的组合使用密切相关。譬如,点线面的合理使用,使大观园具有动感。
在《红楼梦》十七回中,贾政领众清客游园并试宝玉才情,行至正殿,“则见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青松拂檐,玉栏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这样的大观楼既富丽堂皇,又跳荡运动。
但最能体现大观园运动感的,还是它的水系。
“进入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宝玉为此处题匾“沁芳亭”,题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于是,环大观园水系被称为“沁芳溪”,溪上有“沁芳亭”“沁芳闸”和“沁芳桥”。
再前行,又“忽闻水声潺潺,出于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看到这样的文字,谁能说大观园不是运动的?
四
大观园是建筑与园林的合体,要达到至臻完美的状态,还必须有文学的参与。贾政对此有清醒认识,以为“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所以,从宝玉草拟,到元春审定,牌匾对联与建筑园林最终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红楼梦》十八回,元春归省大观园,她虽然说“太奢华过费”,却也不忘锦上添花。行至正殿,在吃饭的同时,“元妃乃命笔砚伺候,亲拂罗笺,择其喜者赐名。”她要为大观园意趣表达,做最后的定夺。她题写的第一个匾额是“顾恩思义”,这其中含有皇家气派,同时也表达感恩心态。如果说宝玉拟联题额从性情出发,元春则因为身份不同,她必须恪守为臣之道,要符合皇家礼仪。所以,配合“顾恩思义”匾,她题写的第一副对联是:“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更适合悬挂于神庙。
元春赐名“大观园”“大观楼”“潇湘馆”“怡红院”“蘅芜院”,将“杏帘在望”赐名“浣葛山庄”,后改为“稻香村”,从中可以看出,宝玉题写的牌匾得到部分保留。
文学的加持,为大观园争色,牌匾联额还只是一部分,更有诗歌吟咏。元春省亲,命宝黛三春宝贵作诗,黛玉代宝玉作的那首《有凤来仪》独占鳌头,深得元春喜爱。后来还在大观园里办了几期诗社,都为大观园添了不少彩。
总体而言,大观园的亭台楼阁与花草树木相映成趣,并通过牌匾对联诗歌,画龙点睛,这些文化元素共同构建了大观园独特的审美情趣,迎合了大观园特殊的需求。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