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我:“上学时期最开心的是哪个阶段?”我肯定会说:“小学阶段,那是人生最无忧无虑的阶段。”
我们上小学时,课后总是少不了疯狂地玩乐。玩乐之时,当然少不了吵吵闹闹。我们有个老师,上课时经常皱着眉头说:“你们成天吵,吵的我头疼。”那时听到,根本不相信,我们怎么会吵的老师头疼呢?现在想来,也许老师不喜欢喧闹声,也许是孩子们真的太吵了,玩的太疯狂了吧?
那时上课,老师不会提前到教室,不会动不动就抓一些学生到办公室背书;也不会下课后还拖堂,留下几个学生辅导作业;更不会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让我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家长也不会让孩子做那么多的习题,也没有各种课外辅导班。孩子们课后玩耍时间,是有充分保障的。
上课前、课间,甚至放学后不着急回家,几个人凑在一起玩乐。没有玩具,自己制作。那时玩的比较多的有:翻绞绞、抓石子、跳房子、跳绳、翻筋斗、踢健子、丢沙包、滚铁环、打陀螺、打宝、大风车等。
翻绞绞,有些地方叫翻花绳、抓石头子等,是女生喜欢的一种游戏。翻绞绞要两个人玩,找一段粗一点的两三尺长的线绳,打结连成一个圆圈,两个人面对面,用双手翻出不少的花样:筷子、方格子、织布机、红太阳等。
抓石子,首先要找二三十个手指头蛋大的石头。最好是鹅卵石,我们村地处旱塬,要找鹅卵石不容易,当时西洼一片土地的堰边,有一点点类似鹅卵石的白石头,我们经常去那里找,把找到的石头装在衣服口袋里,不玩时就把它藏在某个隐秘的地方。为了这个口袋里装石子,可真经常给大人骂,衣服还没有破,口袋却破了个洞。还有一种东西也可以玩这种游戏,那就是杏核,但是杏核不容易得到,如果能得到同样大小的杏核,那是再好不过了。随便找个地方,坐下,两三个人,就可以玩了。玩抓石子游戏时,眼睛随着石头的起落而转动,手指要灵活,才能抓到更多的石子。
跳房子,就是在地上画一些方框,找一片巴掌大的石头片或瓦片,单脚跳,将石头片踢到固定的地方就算赢。如果双脚着地,就算输了,得让对方玩。母亲最不喜欢我玩这种游戏,主要是因为这种游戏太费鞋子,一双新鞋子,穿不了多久,前面就踢破了,脚趾露在外面。所以,我们玩这个游戏时候要躲开大人的。
跳绳玩的不是很多,因为没有绳子。家里的绳子,是用来捆东西用的,舍不得给孩子拿去玩。偶尔有绳子可以跳,也是疯狂地跳,单人、双人、多人,各式花样都想试一下。人多热闹的时候,有人摔绳,有人跳,还有人数数、喊加油,比赛看谁跳的久、跳的次数多。
翻筋斗,是夏天经常玩的游戏,因为冬天穿的太厚,不方便。从小学二年级起,班里的很多女孩子痴迷翻筋斗。一有时间,反复练习侧翻、下腰、打剪子等。一开始,先练习倒立,找一处墙壁,准确的判断身体与墙壁的距离,双手撑地,一只脚离地,另外一只脚轻轻的蹬一下地面,腰部要用力,让自己倒立。倒立过关了,最好的是去打麦场,那里有麦秸,弄一些铺在地上,这样就不会摔疼;或者找一处一边高、一边低的地方,人站在低处,练习打剪子,练习的差不多了,换到平地上练习,慢慢就学会了。至于下腰,开始可以请别人帮忙,拽住自己的前衣襟,或者抱着自己的腰,保护着。练习多几次就可以独立完成了。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即先平躺着,慢慢地把自己撑起来,等练习多了,就可以站着向后下腰了,水平高的,可以弯到手脚挨住。
玩这种游戏,经常会摔跤,好在都是泥土地,小孩子摔倒并无大碍。那些翻筋斗水平最高的,如果被老师选中,经常要代表班级或者学校表演节目,老师指导,摆出各种造型,两个人下腰,另外一个人站在她们身上……
直到上了五六年级以后,对这个游戏才不热心了。
踢键子和丢沙包,这种游戏从小学开始玩,一直到初中毕业才停止。小时候的键子都是自己找东西做的,非常简单。找几张废纸或塑料纸,破布片也可以,将一边剪成手指宽的长条形,另外一端不要剪断,把没有剪断的一端卷起来用绳子扎紧,一个键子就做好了。键子可以一个人踢,也可以几个人一起踢,因为运动量大,我们一般是冬天才玩。曾经也想用鸡毛、铜钱、碎布等自己做。东西都找齐了,做成的鸡毛键子却总是不好踢,还没有踢两下就散架了。以后就没有兴趣不再做了。
丢沙包是女孩子喜欢玩的。沙包是自己做的,比较简单,就是找一块布,装上玉米或黄豆之类的东西,把两面缝合起来就好了;复杂一点的,就是做一个六面圆形的沙包,这样对缝纫的技术要求要高的多,要心灵手巧才能缝的好看。那时候上学,书包里经常装着沙包,随时随地都可以拿出来玩一会儿。
滚铁环,多是在上学放学的路上玩的。小时候,家里都有好几个铁环。在还没有铁桶的时候,人们使用的是木桶,铁环是用来箍桶的,后来人们嫌木桶笨重,改用铁桶,铁环就没有什么大的用处了。如果用来剥玉米,比用手剥快很多。不剥玉米时候,铁环就成了孩子们的玩具。
找一段豌豆丝(一种比较粗的铁丝),将一头用钳子做成钩状,拿着铁丝,用钩子推动铁环,刚开始很难把握平衡,铁环不容易滚得直,等到有经验了,跑的快一点,铁环滚的就平稳了一些。但经常出现问题,滚的太快了,铁环滚跑了,人却跟不上。如果不调整铁环的方向,不再推动,那滚出去的铁环也滚不了多远。那时学校、巷子里都是泥土路,并不平坦,可是小孩子还是可以在上面滚着铁环跑,想起来就觉得不可思议。
打陀螺,合阳话叫“打奸牛”,也许因为它不打就不转,总是偷奸耍滑。首先要有陀螺,最好是木头的,实在没有木头的,用萝卜削一个也能凑合。但用萝卜做的陀螺,打不了几下就烂掉了。找一条鞭子,把鞭鞘缠在陀螺的身上,缠好后将陀螺放在地上,左手扶着陀螺,右手将鞭子迅速地抽出,陀螺就旋转开了,然后用鞭子不断地抽打陀螺,陀螺就不断地旋转。当然这个游戏是需要技巧的,鞭鞘在缠绕时要尽量缠在陀螺身子的中间,抽出鞭子抽打陀螺时,鞭子的力度和方向都要把握好。否则,陀螺转不起来,有时转一两下就歪歪扭扭地倒下了,水平高的人能将歪歪斜斜的陀螺调整好,让它旋转更长的时间。滚铁环和打陀螺,男孩子更喜欢玩。女孩子偶尔玩一下,也远远不如男孩子玩的那么高明。
折纸游戏还有一种“打宝”。小时候,经常找废旧书本或旧报纸,编一种四四方方的折纸,我们叫做“宝”,每人都有十多个甚至几十个,朋友同学之间,经常在一起“打宝”。一方把自己折的“宝”放在地上,另一方使劲地把自己的“宝”摔到地上,如果能把对方的“宝”扇起来并且翻个身,对方的“宝”就归自己了。第二局则轮着来,到最后比赛看谁赢的“宝”多。那时,为了多赢几个“宝”,到处找硬一点的纸张折“宝”,有时干脆找一点硬纸片,剪成比“宝”小一圈的小纸片,将它夹到“宝”肚子里,用来增加自己“宝”的定力,厚重一点的“宝”,不容易被对方打的翻身,同时也容易把对方的“宝”打的翻过来。玩时候,能多赢对方的几个“宝”,那心里肯定是乐滋滋的。
春天来了,东风吹暖了大地,小孩子喜欢做大风车。找一张稍微硬的纸,裁剪成正方形,做一个风车,用大头针把它固定在一根一两尺长的筷子粗细的竹棍上,拿着风车逆风跑,跑的速度越快,风车转的也更快。
当然,上小学时的游戏不止这些,还有拽杨柳枝条编花冠、玩老鹰捉小鸡、编纸船折纸鹤、玩官打捉聋贼、斗地主打升级、冬天天冷时挤墙角等等。总之,在游戏中找到乐趣,在游戏中不断成长,在游戏中也学会了怎样和别人相处、怎样与别人互助协作。
上了初中,课程多了,作业也多了,考试也要排名。上了高中,高考的压力随之而来,几乎没有多少玩乐的时间。
玩乐,是人的天性,儿童尤其如此。鲁迅散文《风筝》中不是说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最近阅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里面讲到他不喜欢读书太过用功的孩子。他说“有些功课特别好的学生,除了读书考试成绩优秀之外,一无用处,即书呆子。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有才具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不一定就是在学校读书最好的人。如细数中国历史上的历代状元,有几人对国家有重大贡献呢?”
对于南怀瑾先生的说法,虽不能说百分百正确,但是很有道理。我认为,孩子的童年,除了读书,玩耍实在是很有必要的。书呆子是没有多大出息的!
现在,在小区儿童玩乐的地方,在公园里,每每看到小朋友玩游戏的时候,就感觉非常开心;听到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吵闹声,感觉生活充满了活力,感觉未来也充满了希望。是啊,只有孩子们玩耍时,才是真正的天真无邪,真正的无忧无虑!但愿家长们多给孩子自由玩乐的时间吧!也希望学校能给孩子更多的玩乐时间和运动的空间,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心吧!
绞
二〇二三年八月二十四日星期四
二〇二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星期五修改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