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识字的时候,就接触到“雷锋”这俩字。这俩字也是我最早认识的那一批字里笔画较多的,本来就还不怎么会写字,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把这它画完,所以当时并不喜欢这俩字。后来又发现它总是和“学习”俩字连在一起,其实也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更不知道“雷锋”是人的名字。但“学习雷锋”这几个字却是深深印在心里。
后来,知道了“学习雷锋”就是做好事。所谓“好事”就是能受到大人表扬的事。如:把在地上捡到的有用的东西交给老师,下课后主动去讲台上擦黑板,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和别人分享,帮别人做事,等等。
再后来才知道,“雷锋”是位解放军叔叔的名字,听了一些雷锋的故事,看了一些关于雷锋的书,被雷锋的事迹所吸引。对于雷锋佩服得五体投地。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对于雷锋有了一种羡慕的心理。羡慕他有个很好的名字,简洁,好听,响亮;羡慕他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做好事;羡慕他只管做好事,却不用上学。
曾经有段时间,自己特别想做点好事,得到老师的表扬。然后便接受全班同学,乃至全校同学向我投过来的羡慕的眼光,想想那种感觉,会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荣耀。
幻想着有一天能在地上捡到一个好东西。一块闪闪发光的手表,一个漂亮的文具盒,一只崭新的钢笔,或许其它小巧的好东西。现实却总是让我很失望,尽管我总是一边走路一边用眼光在地面上搜索,但是地上从来都没有见到过别人遗失的东西,连橡皮擦和皮筋之类的小东西都没有见到过。
我想到了雷锋在火车上助人为乐的事。但是,在农村,火车都还没有见过,更别说在火车做好事了。
下课时,我抢着去擦黑板,擦了几次,老师也表扬过,但也就是表扬一下,并没有多大的反响,并且不久老师安排了值日生擦黑板,这一条路也就被堵死了。
我的这点小心思困扰了我很长的一段时间,终于在时间的长河里慢慢地淡化了。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学校要整修一块操场,老师安排学生自己带锄头和箢箕去学校担土。现在看来,那是个重体力活。农村的孩子平时就在家挑水或挑其它东西,都习惯了。一群十二三的孩子,在一起干的有模有样。一边干,还一边和老师开玩笑。老师自己也亲自干,还告诉我们,这是学雷锋活动。操场边的那一堆土,还真的被我们这些小孩子移走了。这是我印象中最早的具有真实意义的一场劳动,让我感受到了劳动的伟大,也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同时也感受学习雷锋的含义。
还是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夏天,同学们需要喝水。当时学校还没有自来水,需要去外面的水井挑水。我是班里的劳动委员,这个任务便落到了我的头上。每天中午,大家都在午睡的时候,我便和另外的两名同学去离学校足有三里路的水井挑水。三人轮流挑,尽量不要把水晃掉,保证回到教室里,还是满满的两桶水。因为我们知道,这是全班同学一天的饮用水。看到同学能喝上自己挑回来的清凉干净的井水,其实很开心。这个差事,一直持续到那个学期结束。
上中学时,学校有两个农场,离学校都很远。一个农场种茶叶,一个农场种稻谷。在采摘茶叶和收割稻谷的季节,老师便组织我们去农场采摘茶叶或收割稻谷。还告诉我们,这既是劳动课又是学习雷锋的活动。在我的记忆里,去这两个农场,需要走很远的路。不像现在,一个大巴车拉过去了事,那时全凭两条腿。中午饭则是自带的干粮。同学依然干的热火朝天,毫无怨言。弯弯曲曲的道路上壮观的学生队伍在长途跋涉,一绺一绺的绿色茶树中间或隐或现地露出一张张同学的笑脸,一群懵懂少年顶着烈日在稻田里收割的,这一幅幅的画面,至今时刻浮现在眼前。都已经化作了自己美好记忆。
学校要兴修一个操场,缺少一些石头。发动同学们去周边捡石头。还规定了每人的任务,不管大小,每人至少要捡到五十块石头。于是学校旁边的马路上,附近的河堤上,河床里,到处都捡石头的学生。真的是人多力量大,不到两天,校园里便奇迹般地出现了一大堆的石头。据说,石头最后还剩余了一部分。
上大学的时候,每到三月份,便有学雷锋日,我们要上街搞活动。有拿扫把扫地的,有捡塑料袋子和塑料瓶子的,有捡烟屁股的,有义务理发的。我则参加过家电维修小组,虽然真正做的事情并不多,但是,那种氛围,那种感觉却是很好。也是在那个时候,真正体会到了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随着年龄的增加,认识的提高,对于雷锋精神有了新的理解。
毛主席,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理都为雷锋提过词。毛主席的题词是“向雷锋同志学习”,周恩来总理的题词则把雷锋精神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显然,把雷锋精神仅仅理解为助人为乐,是很肤浅的。
雷锋精神是一种态度,一种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自从1963年,毛主席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到今天,雷锋精神已经在神州大地飘扬了六十年,从未褪色,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雷锋精神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它的钉子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学,也应该学的东西。
自己在边疆服役多年,最后又回到内地。算是机缘巧合,最后落户了长沙市望城区。望城是雷锋的故乡,现在也成为了我新的家乡,这又拉近了我和雷锋的距离。
进入望城的交通要道旁,都能看到雷锋的各种雕塑。似在提醒进入望城的人,你已经来到了雷锋的故乡。雷锋显然是望城一张耀眼的名片。
这里的学生都叫雷小锋,这里的机关服务窗口都叫雷锋窗口,这里有许多公车叫作雷锋专线,这里有一条南北贯通的快速通道叫作雷锋大道,这里有一个镇叫作雷锋镇,这里有个纪念馆叫作雷锋纪念馆。
前不久,服务站搞活动。二十位报名的同事来齐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参观雷锋纪念馆。一辆考斯特面包车拉着我们二十来个人,来到了雷锋纪念馆。
早就听说过雷锋纪念馆,也数次经过,但是,真正过来参观,这还是第一次。
一色的白色外衣,胸前佩戴着党徽,仪式感十足。在纪念馆前的广场上,又一次举起右手,庄严而又神圣地再次诵读了入党誓词。
进入馆内,自然感到热血澎湃。解说员姗姗来迟,是位男士,微胖,看上去很年轻,戴着耳麦和扩音器。解说员的每一句话都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语句流畅,衔接自然。自始至终,没有一句闲话,没有多说一个字。像是在背记一篇具有很深的感情色彩的散文,把雷锋的一生描述得生动鲜活。馆内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还原了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雷锋。
这既是一种膜拜,又是一种亲近。从来没有感到过,雷锋离我如此的亲近;从来没有感受过,雷锋是如此的真实
雷锋,当过农民,工人,和战士,集工农兵于一体。坚持写日记,还写过小说。当我得知雷锋写过小说时,心里为之一颤,觉得雷锋又是多么的可爱。他的形象又更加鲜活起来。雷锋也有我们常人的一些心理,比如偶尔会显摆,曾经买过皮衣和高档的手表,受到了批评,他赶紧把这些东西收起来。雷锋入伍时,个子不达标,是他自己软磨硬泡,部队的人员被他的忠诚所感动,才破格让他入伍。
1960年参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5月,被选为抚顺市人大代表,1962年2月,出席沈阳军区首届共产主义青年团代表会议,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在大会上发言。这样的成长速度,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参观完雷锋纪念馆,我对于雷锋的认识,又进了一步。
曾经认为,雷锋是宣传的结果。但是实际上,雷锋曾经是一个鲜活的存在,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热血青年,他的生命虽然定格在二十二岁,但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章的最后,想引用“雷锋七问”,来体会那颗朝气蓬勃激情四射的革命战士的心。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
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如果你是一棵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
如果你是一棵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
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的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一个无穷的支出者。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