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档>文学>【东篱】红色的人生(散文)

【东篱】红色的人生(散文)

一、红色边保
  
1927年冬,天寒地冻,北风呼啸,大雪纷飞,高志茂出生在陕北佳县下高寨村一户贫农家里。高志茂诞生在一个红色世家,他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等一家几口全部是共产党员。他们家是怎样成为革命世家的呢?这还得从他父亲说起。
  
陕北佳县下高寨村隐匿在黄土高原的纵深处,十分偏僻,春秋短促,冬天漫长而荒凉。经常是一眼望去,山连着山,山上平一点的地方是少量的梯田,剩下是稀稀拉拉的衰草和满目黄土,偶尔可见几棵树木,也是黄蔫蔫地硬挺着。一起风,地上的黄土跟着扬起,遮天蔽日,弥漫半个天空让人睁不开眼睛。高志茂曾经给子女讲过他十几岁那年的某一天,正在山上放羊,远远地看见山的尽头黄风裹挟而来,如万马奔腾,他赶紧躲在梯田的土坎下,几分钟过后,沙尘蔽日,对面不见人影,耳朵边只听得到呼呼风沙劫掠的声音,大约一小时过后,黄风席卷过去,他才敢抬起头来,仿佛世界都换了个模样,混沌一片。
  
1930年,刘志丹在合水县太白镇领导贫苦农民闹革命,很快建立红色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的第一枪。从此陕北地区轰轰烈烈的农民翻身闹革命运动就开始了。在陕北佳县,由于地土地贫瘠,加上地主残酷剥削和压榨,农民十分贫困,所以早早就有了刘志丹领导的地下党活动。
  
在佳县地区,绝大部分是贫苦的农民,穷人家的孩子常常上不起学,村上有钱人就办起了“冬学”。就是农闲时办学,组织农民在冬季农闲时学习文化,学费是三升米。到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效地利用了这一教育形式,对发动广大农民抗战救国,巩固边区政权,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建国后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高志茂的父亲从小就很聪明孝道,平时帮家里干农活,农闲时在冬学里学识字,他学习很刻苦,不久就认识不少字,成为村里为数不多“有文化”的年轻人。
  
由于他父亲识字,经常帮着地下党阅读来往的书信,久而久之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加入了共产党。受其影响,后来他母亲也成了共产党员,为中国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高志茂从小就聪明伶俐,十分讨人喜爱,经常看着父亲他们悄悄地为地下党工作。有时候,父亲传递情报也会带着他,革命的种子早早在他幼小的心里扎下了根。
  
1942年,年仅15岁的高志茂开始帮着父亲在茫茫的荒野上传递情报,跟着父辈参加了革命。
  
40年代,在青瓦灰墙的乌龙古镇街巷边上,一位地下党人在此开了一家染坊,表面看似以染布为生,实则为地下党顺利开展工作打掩护。
  
1944年,年仅17岁的高志茂跟着父亲到作坊干活,学习扎染技术,同时也帮助地下党传递消息。染坊的后面有一排矮房,经常有地下党来往,开会宣传革命思想,来来往往的底下党人顺利地在此传递着情报,了解情况,甚至指挥革命。染坊主人很精明,善于经营,生意火爆。染坊的碎花蓝布不仅在当地畅销,也卖到了很远的地方。据说在战争时期,连解放军也悄悄来订购布匹制作军装。
  
在染坊工作期间,高志茂还养成了读书学习的好习惯,一生不变。他的书柜里一直保存着他读过的书籍,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选集;有艾思奇写的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有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通史、中华活页文选等。除了哲学、历史类书籍外,还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唐、镜花缘等文学类书籍,他的书籍对子女走向工作和写作生涯,起到了启蒙作用。他也成为一位博学多才、见多识广的共产党员,为他后来顺利开展工作带来极大好处。
  
由于高志茂机智加上工作积极,1944年就入党了。后来他又被派到佳县县大队保安科工作。
  
佳县县大队保安科隶属“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11月5日以原中央苏区和红一方面军中的政治保卫局干部为基础,在瓦窑堡成立西北政治保卫局,负责西北苏区和红军中的肃反保卫工作。1936年6月,西北政治保卫局随中央迁至保安,1937年1月迁至延安棉土沟,1937年9月更名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处长由周兴担任。处长周兴,建国后担任过公安部副部长、昆明军区政委、云南省委书记等职务。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在中共中央、西北局、边区政府直接领导下在14年的斗争历程中,主要职责是党政机关安全警卫、城防、武装护送等。保卫党中央和边区政府机关安全、保卫红色政权,为巩固扩大陕甘宁边区、解放西北诸省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新中国公安事业培养、储备了一大批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
  
1944年,刚入党的高志茂加入县保安科,后来,他二弟也加入了保安处。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取得抗战胜利,在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举行了“重庆谈判”并签订了《双十协定》。
  
1946年3月1日至17日,在国民党召开的六届二中全会上,蒋介石公然声称,要对《双十协定》”就其荦荦大端,妥筹补救”。于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决定打内战。1946年,国民党蒋介石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失败了,又集中兵力对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1947年3月,胡宗南率领14万大军向延安进攻,同时在空中有大批飞机配合轰炸。当时,共产党在陕北的兵力只有大约3万人。大兵压境,十万火急。但是延安人们不畏强敌,决心誓死“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坚决粉碎胡宗南军队的进攻。
  
党中央毛主席决定用诱敌深入战术,歼灭国民党的有生力量,让陕甘宁边区的军民有计划、有序地进行撤离。毛泽东及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等率精悍的指挥机构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
  
在高志茂的家里一直珍藏着一张泛黄的黑白老照片。那是他50年代在部队上照的。照片中,他和二弟身穿军装,胸前佩带“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字样的军功章。这是高志茂当年保卫毛主席转战佳县立下战功得到的。
  
在佳县工作期间,高志茂曾两次保卫过毛主席。
  
第一次是在沙家站战役中,他给到佳县县城的党中央和毛主席安排住处。
  
当时党中央毛主席来到佳县,由于人生地不熟,高志茂所属的地方保安处必须连夜帮助他们了解民情和地方情况,然后安排住处。他按照上级指示一家一户地找房子,把毛主席及其他中央首长安排在当地农民家里。之后,毛主席还亲自接见了地方保安科的战士。由于中央领导和毛主席跟普通战士的装束没有什么区别,因此,高志茂并没有认出毛主席来。
  
第二次是在1947年8月初,蒋介石得知西北野战军和毛主席都在榆林地区,立即电令胡宗南率几十万大军向绥德、米脂、佳县地区扑来,敌军于8月16日已进驻佳县马尤铺。当晚毛主席率领第九支队(中共中央代号)来到佳县神泉区曹家庄村,离马尤铺只有20华里远,可以说是在胡宗南部队的眼皮底下。当天下午四点左右,第九支队孟参谋来到曹家庄,了解了该村的一些情况,然后问保安科的人员情况,回答说保安科的人大都外出侦查去了,只剩头天晚上脚被蝎子蛰了的高志茂和科长二人。
  
“你们的地方能否让九支队的首长住?”孟参谋问。
  
“欢迎,窑洞里都是空的,什么东西也没有。几孔窑洞都可以住。”高志茂回答道。
  
说话间,九支队大队人马从沟里往上走,走在前边的一位特别魁梧,手里握着一根棍子,高志茂凭着直觉一看就认出是毛主席,随后就是周副主席,其余人他就不认识了。毛主席一进院子,孟参谋就向毛主席介绍佳县保安科人员。毛主席和他们亲切握手后,走进窑洞。然后周副主席也和他们握手,并询问保安科的情况,高志茂说冯科长带200多名犯人过黄河去山西安置,档案已全部送过黄河,这里只留他们两个人。
  
第二天一早毛主席等动身向东去,孟参谋告诉高志茂:“你们派出侦察敌情的人可能回不来了。”到了九点来钟第九支队最后一队人马过来,他们说大队的敌人就要过来,让保安科的人和他们最后的部队一起走。
  
临走时,当地农民激动地让毛主席给他们题字。由于没有纸张,他们找来一块白布。毛主席在上面写道“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后来,中央领导一走,高志茂和保安科的战士们也离开了。
  
这些事情在2017年6月30日,《陕西老年报》副刊上刊登的高志茂老战友写的一篇回忆文章《纪念毛主席转战陕北70周年专稿——转战佳县亲历记》中都都有记载。
  
胡宗南率领国民党大军进攻陕北延安时,在佳县西北地区进攻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的时候,西北野战军牵着敌人的鼻子在陕北广袤的荒山秃岭和黄河两岸四处打转,先后消灭敌人五千多人。
  
作为地方部队,高志茂他们所在的县公安处没有随大部队在陕北的沟梁峁壑牵着敌人的鼻子四处转战,而是护送一部分大军渡过黄河要到山西。在渡黄河的过程中发生了惊人的一幕,让他终生难忘。
  
为了迷惑敌人,掩护延安的中央领导,部分解放军强渡黄河,给敌人造成党中央也过黄河的假象。
  
听说解放军要渡黄河,附近几十位身强力壮的艄公自发集合在一起跃跃欲试,准备帮助解放军。秋天的黄河正赶上雨季,涛涛的河水泛着黄色巨浪,像脱缰的野马,昼夜奔腾。此时渡河非常危险,熟知水性的艄公们更是懂得秋季渡河一不小心就丢了性命。但是,为了穷苦百姓能翻身得解放,他们义无反顾。
  
艄公们一个个把自家平时吃饭用的大木船开到黄河岸边,在姜黄色的泥水里排好了队等待解放军战士。解放军的队伍一到,赶在敌人前面迅速登船。一船、两船、三船……每条船上有七八十位手握“汉阳造”(汉阳造步枪)的勇敢战士,艄公们迎风激浪,站在船头努力将船划向对岸,溅起的浪花将他们的衣服打湿也不在乎。
  
高志茂所在的地方部队作为掩护,断后。前两条船里是他的战友,作为班长,他登上最后一条护送船。他们这条船上帮他们渡河的是一位十分有经验的老艄公,中等身材,结实干练,深色有少量皱纹的脸看上去有40来岁。艄公抄着浓重的陕北口音,亲切地引导着大家“坐好”“扶好”。滚滚黄河恶龙般在船底咆哮,怒吼着想要把船掀翻,艄公像带领大家征服恶龙的将军,缓缓地将他们往河对岸送去。
  
在到达对岸还有十几米的时候,一群追赶的敌人爬上对岸山坡,“哒哒!哒哒哒!……”开始用机枪向河里扫射,试图阻止解放军过河。第一艘船勉强靠岸,轮到第二艘登岸时,机枪将艄公打入水中,进而打翻木船,木船顷刻在翻滚的河水中解体。一船战士瞬间跌入水中,有的拼命挣扎着向岸边游去;有的抱着木板在水中挣扎;有的被机枪打中鲜血染红了水面;还有的已经被湍急的河水卷走……看着战士们年轻的生命在河水中消失,高志茂心如刀绞,默默地流泪。幸好他们这条船的艄公绕了个弯,巧妙躲过机枪的扫射顺利将他们送到对岸。这次经历,再次让高志茂看到革命的残酷性,也使得他更加坚强。
  
不久,疲惫的敌军部分被红军赶着渡过黄河到了山西,有的在佳县县城竖起几个炮楼,准备休息死守。高志茂和他的战友们利用对当地地形熟知的优势,他们每天在黄河东岸,拿着一把把“汉阳造”,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小米加步枪”,瞄准佳县县城方向敌方的炮楼打上一枪,受惊的敌人拿着枪炮“哒哒哒”的响上半天。尤其是半夜,惊慌失措的敌人用机枪打红半个天空。他们让敌人消耗了很多弹药,美其名曰:“浪费敌人的子弹。”几个月练习下来,高志茂和他的战友们个个练成了“神枪手”。
  
作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他对陕北的山川、湖泽、沟壑都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不一样的回忆。或是汗水淋湿的记忆;或是澎湃的冲锋;或是喋血的沙场……军旅生涯让高志茂永远难以忘怀,他的心几乎一辈子都在部队里,因而也可以说他永远是一个兵,血液里流淌着“军人”的骨气和彪悍。因此也养成耿直、认真、果敢、坚毅的性格,给今后为党踏实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是1947年深秋,不到二十岁的解放军战士高志茂,押送着将近二十个国民党俘虏在山间慢吞吞行进。这位解放军战士个头不高,身形瘦削。一身破旧发白的绿色军装已经打了好几个各色补丁,快看不出本来的颜色了,要不是军帽上闪闪发光的五角星和肩膀上抗的枪,都快看不出他是干什么的了。
  
别看他个子不高,衣服破旧,但是他十分精干,胆识过人,智勇双全。由于人手不够,上级本来准备派他和另一位解放军战士押送这一群刚败下阵来的国民党俘虏过黄河,他拒绝了,说,自己一个人就够了。
  
一开始,这些五大三粗的俘虏们看到只有一位解放军小战士押送他们时,多数就心里不服,有的沾沾自喜;有的悄悄递送着眼神,准备伺机逃跑;有的心里打着歪主意,想把这位小战士干掉……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 5242 用户总数
  • 35436 文章总数
  • 142386187 浏览总数
  • 32 今日发布
  • 2263 稳定运行
立即加入

加入本站VIP,全站资源任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