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档>文学>【柳岸·明】世外桃源(散文) ——重庆酉阳行记

【柳岸·明】世外桃源(散文) ——重庆酉阳行记

【柳岸·明】世外桃源(散文)

  
大巴车驶出重庆黔江区,要不了多久,便掩在武陵山的水光山色之中,奇峰,怪石,莽林,幽谷,碧水,一路风光无限。我们正奔向武陵山深处,那里有一座小城——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我们此行的目的地。
  
两个多小时后,我们进入了酉阳县域。车子沿着盘山道左转右转,蜿蜒向上。我惊奇地看到,公路一侧的护栏不是常见的铁管,或者是水泥隔离墩,而是一米多高的小城墙,形象逼真。虽然没有真正的城墙那样高大,但锯齿状的城垛,却是依着山势绵延向前,大有把起伏的山峦围在“城”中的气概,令人刮目相看。
  
当大巴车驶上最高点,开始蜿蜒向下的时候,我看到了四面大山围拢下的小城,高楼林立,绿水绕城。这里就是酉阳县城的所在,一座为青山环抱簇拥的城市。
  
这一天是我和妻子游历重庆的第十天,酉阳是我们探访的第五个重庆县区。旅行当然是“在乎山水之间也”,山峦之下的这座小城,又有着怎样的风光景致、人文风情、悠悠古韵?
  
这得从武陵山说起。武陵山横跨贵州、湖北、湖南、重庆四省市,海拔一千多米,山体呈现出顶平、坡陡、谷深的特点,植被茂密,河流众多。这样的地理特征,在上古部落征战频繁、刀耕火种的年代,是非常适合人居的地方。二千多年前,楚人灭巴,作为巴人一支的土家族,被迫迁徙。当他们走进武陵山腹地时,见这里河谷宽广,山林茂盛,河中鱼儿潜游,山上野兽成群,便停下迁徙的脚步。他们与仡佬族、苗族等以捕鱼、贩盐、狩猎为生,拓荒耕种,繁衍生息。这里便成为一个躲避战乱、隔绝纷扰、予心灵以安宁的世外桃源,不问世事,不与人争。如同陶渊明所描述的:“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然而,世间总有以“捕鱼为业”的“武陵人”,尽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酉阳还是不可避免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写进悠久的历史册页中。酉阳地处武陵山腹地,因位于酉水之阳而名。南宋时期,始置酉阳州。清朝雍正年间,酉阳置县。一九四九年十一月酉阳解放,一九八三年十一月,成立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如今,六十多万酉阳人生活在武陵山中、清清酉水河畔,沉醉在令人艳羡的世外桃源里。
  
大巴车已经进入酉阳城内,一个巨大的广告牌映入眼帘:
  
世界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您心中,一个在重庆酉阳。
  

  

  
时间回溯到一千六百年前的东晋末年,归隐田园、躬耕僻野的陶渊明用不到四百字挥就《桃花源记》,以诗文相参的文学形式,成功运用虚景实写的手法,描绘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美好世界——桃花源。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历经岁月的润染,早已成为人们远离尘嚣、回归田园的理想之地。红尘之中,多少人期盼过着“落日隐西山,人耕古原上”(清•王渔阳)的生活。
  
随手翻阅一些古诗词,或者在网上搜索,会发现历代历朝都留下了咏叹桃花源的诗行。比如,孟浩然的《武陵泛舟》、司空图的《武陵路》、王昌龄的《武陵开元寺黄炼师院》、王建的《武陵春日》、曹唐的《武陵洞》、梅尧臣的《武陵行》、胡浚的《武陵竹枝词》等等,虽然标题冠以“武陵”,实际写得都是桃花源。此外,王维、刘禹锡也都写过《桃源行》。以一篇诗文虚构一个仙境,为文人墨客所重,引发诗人们竞相落笔,借题抒发追求理想生活的情感,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令人称奇的现象。
  
当然,这些诗词所咏叹的桃花源,未必指的都是重庆酉阳。实际上,千百年来寻找桃花源的人络绎不绝,都想找到那个没有纷争、没有忧伤、恬静和美的理想之地。近些年来,国内大约有近百个地方号称自己就是桃花源,有南方的,有北方的,都以桃花源的名义申报国家旅游风景区。
  
酉阳县信誓旦旦地宣称世界上只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人们的心里,另一个就在他们这里。湖南常德桃源县则响当当地说,我们这个古老的县名就说明了一切,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当然是在桃源县。对此,我还表示不服呢,因为在大连有一条街名叫桃源街。我小时候,虽然识文断字了,毕竟见识少、眼界低,所以读课文《桃花源记》时,总是有一个不着边际的联想,桃花源会不会就是桃源街呀?
  
我和妻子到酉阳县,正是奔着桃花源而来,心驰神往的世外桃源。另一个吸引力,就是素有“百里画廊”的乌江,以及江岸的龚滩古镇。但眼下,刚入城,最为重要的是住店吃饭。安顿好住处,我俩出门寻找吃的,沿着酉水河岸边漫无目标地走着。
  
太阳收敛了光芒,悄悄地藏到大山身后。暮色渐浓,山风一阵阵吹来,丝丝凉意扑面而来,清爽舒适。马路边,一些商贩摆摊售卖鲜灵灵的瓜果蔬菜,还有鲜肉活鱼,归家的人们在此挑挑拣拣,意欲安排适合自己的晚餐。河岸边,钓鱼人一字排开,专注河面,钓得到鱼,还是钓不到鱼,时间都散漫地消失过去。街边店铺,没有招徕顾客的高音小喇叭的喧闹,安安静静。一家饭店的老板坐在门前小凳子上,惬意地抽着很古旧的烟袋,一缕淡烟飘散在头顶。
  
一座散漫、闲适、恬淡的小城,不急不躁,不温不火,虽无桃花盛开,却见桃源真谛。
  

  

  
清晨,多云的天空透过斑斑阳光。我和妻子站在路边打车,准备去桃花源领略陶渊明的文采。
  
一辆出租车停下,副驾驶位置已经有一名男乘客,我们告诉司机要去桃花源游客中心。昨晚,简单做点出行功课,知道游客中心,大约距离住地十五公里。可是,没想到,车子刚转过几个弯,不到十分钟的工夫,那名男乘客先用方言与司机说着什么,然后回头对我俩说,去桃花源在这里下车。说话间,出租车已经停在路边。
  
我们道谢后,下车,仍然将信将疑。一条宽阔的大道横在面前,车来车往。道路两边,鳞次栉比的高楼坐落在晨光中。不远处,那个题名“桃源金水岸”的住宅小区门口,人来人往,上班或者上学。“武陵人”不是走到“忘路之远近”时,才“忽逢桃花林”的嘛。这里分明是市中心,怎么会有桃花源呢?难道桃花源大隐隐于市,或者说世外桃源跌落凡尘人间?
  
过马路,拾级而上,迎面一座青山,山脚下就是桃花源风景区入口。我仔细看着导游图,原来游客中心确实在十五公里外,若是到那里购票出发,需要参观一些“题外”项目,最终还是要从这里入园。暗自感谢出租车司机和那位男乘客,让我们省时省力。
  
在一九九九年之前,这个被当地人称之为“大酉洞”的地方,是一个大油库,闲人不得靠近,到处都是“严禁烟火”牌子。据说,有记者来此采访,觉得环境特像《桃花源记》里描写的景致,作了宣传,引起人们注意。后来,当地政府根据陶渊明的描写,打造了桃花源风景区。据说,一些专家学者从地理、路线、距离、景物、史料等多方面考证,普遍认为这里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被后世尊称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的五柳先生(陶渊明),原本是虚景实写,到如今已经演绎为实景实地,吸引八方游客来此寻访隐逸之地、理想社会。谢枋的《秦人洞》诗云:“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一群群游人不再是“避秦”,只是在此暂避纷扰的世俗,给心灵一个小憩的时间段,放缓负重前行的脚步。
  

  

  
沿石板路前行,穿过桃林,来到一处不大的空地。一大帮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站在一块大石碑前,碑上刻写的正是《桃花源记》全文。
  
近些年来,游历了一些大山名川,但像这样读课文式的游览还是第一次。我和妻子索性站在学生身后,听老师朗读《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
  
缘溪行,两岸皆是桃树,桃花早已凋谢,小小的青绿的毛桃挂在枝头。行不多远,右侧山坡“问津亭”翘檐下,一位身着汉服的美女亭亭玉立,用两片树叶吹奏着欢畅的音符,婉转如黄鹂,悠扬似仙曲,回荡空谷之间。
  
斧劈刀切一般的绝壁之上有一个山洞,远看“仿佛若有光”。及至洞内,别有洞天,一条小溪在脚下流淌,清溪漫漫,缓缓出洞口,最终汇入酉水河。穹顶高耸,四壁钟乳石变换着形态,调度着人们的想象力。沿洞壁石阶攀援向上,最高处另有一洞穴,像个密室,曰:太古藏书。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一些儒生辗转来到桃花源,把大量珍贵的诗书典籍保存在这个洞穴里,也就是所谓的后人诗云:“千卷遗书秦火后,几人负笈酉山阳。”
  
出得山洞,“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我不禁叹道,又是一处天坑。这里原本是一处溶洞,因地质变化发生坍塌,形成漏斗形的天坑。天坑深约一百多米,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四面高山围拢,形成与世隔绝之势,刚刚走过的山洞就是与外界联系的山门。山峦之下的这块万余平方米的坑底,正是世外桃源的所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此时,我正举着相机给坐在美池前的妻子拍照。一池绿水,倒映山色,几只白色的鸭子凫在水面。池水中间,桑竹构起的长廊,连通至桃涧亭,水面便有了亭阁倒映。池边暗藏机关,每隔一段时间,有人工烟气弥漫升腾,给美池亭阁增添几分仙气,飘渺虚无。
  
忽见池边一间茅舍烟雾缭绕,鼻息间嗅到一股草木燃烧的味道。走过去一瞧,原来是景区为营造气氛而设置的一个节目。一名员工正在给屋中间的火盆添一把草叶,说是草药。屋顶和四壁都熏得黑黑的,屋梁下悬挂着一些猪腿猪排。我以为是假的,谁知道它们竟然流油。那名员工说,这些都是他从菜市场买来,烟熏火燎,便成为美味的腊肉。我对妻子说,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既完成营造氛围的工作,又收获劳动果实,一举两得。
  
离开美池,沿途茅舍草屋俨然,有的是作坊,有的是酒坊,石磨水车散落其中,间或小桥流水,扁舟自横。这些人工小景,基本上还原了《桃花源记》的描述。但我说,似乎少了一个环节。妻子问,什么环节。我笑答,已经快中午时分了,接下来应该是“便要(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妻子说,你想得美。
  
围着天坑之底绕行一圈,复出山洞,《桃花源记》便读完了,结束了桃花源景区的游览。讲真,这个景区真心不大。但是把自然景致与人工景观巧妙结合,重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颇有桃花源韵味,堪称一绝。倘若把人工景观和旅游要素去掉,真心想找一个隐逸之处,这里绝对是不二选择。
  
走过桃花源广场,惊见一尊毛泽东主席挥手向前的雕像。我确信,回到了现实社会,往事,即景,重现脑海。
  

  

  
今天是一个大晴天,阳光像一盆热辣辣的重庆火锅锅底,一滴不剩全都倾倒在蜿蜒的公路上。我们顶着烈日,去往龚滩古镇。
  
有人说,酉阳的行政区划是两个深圳大。我没有考证,但龚滩古镇距离城区有八十公里,行车约两个小时,也足见酉阳地盘之大了。大巴车临近龚滩古镇时,在一个村口上来一位老人家,约莫七十来岁,精瘦,脸被太阳晒得发红,看上去像喝酒了似的。他背着一个背篓,感觉挺沉重的。我挺纳闷,莫不是老人家去龚滩古镇卖货?不会和我们一样旅游吧?
  
将近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位于乌江江畔的龚滩古镇。对于乌江,我在涪陵时,便惊诧于它的碧绿,而眼前的乌江还要绿上三分,闪动着宝石般的光芒。我俩急匆匆买游船票,乘船游览美丽的乌江风光。“千里乌江,百里画廊”,龚滩正是这幅水墨长卷的起点。
  
碧绿的乌江水,清澈而晶莹,像一条舞动的绸缎蜿蜒在连绵青山脚下。一声长笛,白色游艇扬起水花,顺流而下。天空蔚蓝如洗,几朵白云飘荡在山巅。这一岸,绿树苍翠,虬龙蟠曲,刀削斧劈的悬崖峭壁,如同电影里的慢镜头,一帧一帧缓缓从眼前滑过,有的尖尖似刀锋,有的方方如石桌,时而如一位老者垂头沉思,时而又像顽猴戏水……
  
回望另一岸,依着凤凰山,由山脚和江面绵延向上的是一排排深褐的建筑,龚滩古镇英姿勃勃立于乌江江畔,俯瞰着一江碧绿,与对岸群山争锋。而后,我看到了一爿残垣断壁,半淹在乌江里,这是龚滩古镇的前身,一个荒废掉的老镇。因三峡工程蓄水致使乌江水位提升,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的老镇将要淹没水下。二〇〇五年,当地政府将龚滩古镇整体搬迁到现在的地方,令其重生。然而,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如今的龚滩已经无滩,曾经的十里长滩沉入乌江,一同沉没的还有千百年来人们踏足江岸的历史痕迹。
  
离船上岸,走进古镇。我和妻子游历古镇从来不跟团,不找导游,因为我们并不在乎高宅大院的风雨烟云,更注重的用心聆听古韵今响。踩着青幽如玉的青石板路,随意地这瞧瞧,那看看。驻足临江高挑的吊脚楼前,这些房屋是沿着山坡层层向上的,与那些台阶小路一样妥帖地处在最佳位置上,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欣赏着梁木壁板的厚重,品味着褐色古屋与碧绿江水色彩对比的美感,心情就像小时候吃到一块奶糖一样愉悦无比;斜靠在厚重大门外的石栏杆上,闲看青石台阶边角处的青苔,猜想大门里曾经的故事,不需要引经据典地考证,我们就是随意地猜,任性地想;站在小小的陈旧的邮局门前,想起书信往来的旧日,叹一声从前什么都慢;闲逛一排排店铺、一户户人家门外,以把玩的眼光瞅着屋檐下成串的红辣椒、金色的玉米棒,关注一对夫妻忙碌着制作绿豆粉,水气蒸腾中透出一股浓浓的烟火气……
  
旅游淡季,游客稀少,古镇安安静静。走完三四条街巷,来到古镇上方的道路旁。抬头,蓝天辽阔;俯瞰,古镇悠悠。天光云影的乌江缓缓流淌,像醉人的老酒,一杯便回味无穷。
  
我们朝汽车站走去,准备返回酉阳县城。在车上又遇见来时见到的老人家,还是背着沉重的背篓。妻子把我们和老人家的车费一起扫码支付了,老人家笑呵呵地道谢。我在一位年轻女子“翻译”下与老人家唠嗑,他的方言太浓重,我听不明白。老人听说我们是从大连来的,很是兴奋,说他年轻时在大连打工,喜欢那里的大海。今天他这是去镇上维修家里豆浆机,人家说坏得挺严重修不好了。我说,事先沟通下,就不用白跑这一趟了,老人家笑而不语。这事搁在我们身上,一定是电话联系,微信沟通,上传照片,打听价格,一切都弄妥了才会行动。我们效率很高,但很忙碌,把日子过得沉重、繁复、匆忙。
  
车子很快到了村子口,老人家背起背篓,笑着与我们告别,然后不急不慢,一步一步向村子走去,胜似闲庭散步。望着老人慢悠悠的背影,我的脑海中忽然冒出一句话:
  
倘若心安,何处不是世外桃源?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 5242 用户总数
  • 35436 文章总数
  • 142348575 浏览总数
  • 38 今日发布
  • 2262 稳定运行
立即加入

加入本站VIP,全站资源任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