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档>文学>【东篱】千里行读(散文)

【东篱】千里行读(散文)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画禅室随笔》)这是明代画家董其昌的“行读”经验谈。我再次赶往千里之外的科尔沁草原,来一场“千里行读”。
  
右手是吉林,左手是内蒙。都是卷帙浩繁之作,我的目的地是内蒙古兴安盟左翼中旗的巴仁哲里木,没精力分心,那我就捧读一卷草原书吧。
  
从辽宁进入内蒙古,一路的路标,仿佛熏风,将路边的地名书页翻起,蒙族文字,就是一股“蒙风”,让我感受着草原文明的神奇与温柔。一个个地名,即使译有汉字,也如天书一般,我必须从一个个单词入手,弄懂蒙族文化的含义,哪怕肤浅,哪怕太小儿科,我也不在乎,因为我在迷宫里,毕竟找到了路标。
  
我们进入兴安盟。兴旺安逸?一直以为这是一个被汉化了的名字。误解了。这是我觉得能够解释清楚的一个名称,哪知望文生义。原来这是满族的叫法,是“丘陵”之意,多么巧合啊,蒙语里是“大石”的意思。两个民族都有着以山为图腾的崇拜特点,汉语里更有“稳如泰山”之说,沉稳,才可兴旺安逸。多么有趣!常常因为不能懂得他族文化而苦恼,在这里,怎样的解释,都是融会贯通的。所谓“华夏一家”,可不是生硬地拉在一起,是有着共同的人文基础的。
  
有了文化底蕴,才可心心相通。有什么书可以诠释这样的内涵,走一走,所得岂止是苛字求意才能释然的啊。
  
兴安盟包裹着一个科尔沁,科尔沁是带弓箭的意思。我们没有马匹,不能速骑射雕。那我们就以心为马,用眼睛去捕捉草原的风景吧。一望绿色,眼为弓箭,箭却难以穿透草原的浓绿。旅途的诗意,被一个蒙名激起,蒙族,马背上的健者,本来就是一个诗意的民族,就像“天苍苍野茫茫”的乐府句子,哪怕三岁孩童也能仰首而吟。
  

  

  
巴彦塔拉。我熟悉“巴彦淖尔”,“巴彦”是富饶的意思,就像蒙语里的“哈日”一样,我不知同样是富饶的意思,可以有两种读音,是同义词?巴彦塔拉,是富饶的草甸。漫滩成就草甸,就像我去过的“曹妃甸”,那是绿色的仓库,是水草的天堂。草甸,那是酝酿草原的序幕;是绿色的火焰,要点燃草原的热情;风中的绿,是要给草原酝酿一个合适的节奏和音节。一个名字,唤出了我的诗意。同车的朋友要我即兴吟一首“草甸之歌”。能启发朋友的出行诗意就好,我说“不要节外生枝”。
  
翰嘎利湖。翰嘎利是盆地之意。一面无际的蓝色绸缎,款款于风中,涟漪变成了褶皱。这座湖被称为“内蒙古的马尔代夫”。我如此解释,是用英文训诂蒙语,一头雾水啊。这样说吧,马尔代夫是“印度洋里的一粒珍珠”,翰嘎利湖则是草原里的一粒珍珠。沿岸风格旖旎,最诱人的是湖岸篝火。
  
我们的联想发生了。记得那首《敖包相会》,敖包,高大的土石堆子,遮住了相会的男女,只能用歌声联络,而在这里,那是近在咫尺的起舞,一定要唱一首《湖岸篝火》吧,蒙族青年男女一定会纵情宣泄。随车的孩子们在静听我的讲解,他们眼前一定出现一幅精彩无瑕的画面,这是给他们心中埋下一颗浪漫爱情的种子啊。
  
孩子们要我领唱《湖岸篝火》,为难了。这是我杜撰的歌名。要他们记住翰嘎利湖安放在谁的怀抱吧,名字叫“巴彦呼舒”——富饶的……有人开头了,我说出“呼舒”是湖泊的意思。每一个单词,都是爱的表达。
  
腰林毛杜。每个汉字,都像是天文。我要考考朋友志骏了。他说,一定和树木有关。是啊,我们俩的蒙族兄弟谢银庄就住在吐列毛杜镇,这个名字的意思是伸展枝叶的树。这里有着独特的“五角枫景”,老谢告诉我们,秋天一定要来看五角枫,要在五角枫下吃一顿野炊的羊肉。志骏说只记得树下羊肉了,是啊,据说吐列毛杜镇有一棵树,只向两侧伸展枝叶,宛若一把巨大的摇扇,我猜测可能是光合作用使然,但马上觉得对不起形容太阳“金光四射”这个词了。腰林毛杜,是大雕栖息的树。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地理和鸟禽,大雕,是蒙人的崇拜形象,有人问,“射雕英雄传”,在这里是不是不被理解?那是文学艺术,或许和蒙族的情感并不相左。
  
花吐古拉。这是孝庄文皇后的故乡。有同车的朋友早就大声说出含义——淡黄色的牛犊子。这是“江山文学”的文学普及教育的作用,我曾写过一篇《草原明珠》的文章,写过这个小镇,我在文章里用汉语来解释“花吐”——娇花吐艳,一个名为“木布木泰”的女子诞生于此,吐艳于清代开国三朝。一个名字里,藏着一个人的传奇,名字,就成了这部传奇的题目。喜欢读《清宫秘史》的老胡,收不住思绪,讲起了一段孝庄文皇后亲自培养玄烨的故事,半夜诵读,榻前问答。灌输祖宗骑射开基,告诫汉学精深。将启蒙和治国之道融为一体,表现出“幼教”的特殊才能。玄烨也就是后来功业卓著的康熙皇帝。蒙名字中求蒙意,孝庄故里说孝庄。我们也留下一段难忘的记忆。
  
每一个路标地名,都是一道谜语,神秘充满了旅途。有徐氏姐妹安耐不住,遇到蒙名,就百度。哪有什么睡意,一下子颠覆了“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模式,尽管是小学生认单词的样子,但乐趣一路。
  
高力板,可不是唐朝的那个高力士,也不是兄弟关系。高力板——临近河的平房。哈日诺尔苏木,额木庭高勒苏木,代钦塔拉苏木……大家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苏木”,苏木,相当于汉族居民区的乡。有人觉得听到这些名字,无解,就像蒙在鼓里,追问“哈日诺尔”何意?——黑脸面。我做了个严肃的面部表情。其实,蒙人是把所处位置有一座黑色的岩峰比喻作黑脸面。黑土地,黑脸面,透着一股幽幽的黑,他们对土地的感情,从一个比喻里就可见其深度。黑,还是一种颜色吗?还是一个不被人喜欢的色感吗?我们汉文化里的包公就是黑脸,内涵不一样,但都喜欢“黑”。
  

  

  
在内蒙古,读读那些有趣的地名,就可以真正懂得“红与黑”了。
  
我的蒙族兄弟在吐列毛杜镇的“哈日哈达”嘎查居住。我一度误解了这个地名,以为“哈达”就是蒙藏共有的词汇,是那种表达喜庆和祝贺时的白色或其他颜色的织品,错了。我在微信里向兄弟谢银庄求解。他说,哈日哈达,是黑色的土地和山峰。他给我的语音信息是“黑色的石砬子”,我一下子找到了共同点,我所在的胶东半岛,人们成小山丘,就叫“石砬子”。都说十里不同俗,千里语不通。也错了,蒙民的普通话讲得那个才叫地道,而且连用词都那么一样。一统中华,大好河山,总能找到共同点,无论种族。
  
因为一个“赤”字,我们选择去赤峰吃饭。可能在所有的蒙族地名里,唯有这个“赤峰”和汉族的理解是一样的。据我所知,赤峰本名“乌兰哈达”,意思是红色的山峰。何以汉化成现在的名字呢?赤峰,第一次出现还要追溯到乾隆43年(1778),距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了。满族治下的清朝,一样秉承着华夏传统文化的美,这是大中华文明的永恒魅力。那时的赤峰,“四面通达,街道宽敞,一衢七里,商肆林立”,红红火火的城市氛围已经形成,于是有了这个象征辉煌的名字,甲子四春秋,白云苍狗,白驹过隙;赤峰新貌依然,白衣胜雪,白璧无瑕。如今的赤峰,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深度挖掘,让这座草原城市更加精彩。尤其是赤峰的历史文化遗址7300多处,更成为旅游胜地。如此的赤峰,就是花上一个月,只能是读读那些遗址的名称,恐怕也只认了个皮毛而已啊。
  
其实,我有遗憾,未能赶到赤峰东北部,去目睹那座赭红色的山峰,我跟朋友志骏说,能不能专程看山?他马上理解我这种渴望。胶东半岛有赤山,内蒙古有赤峰,多么像一对山的兄弟,南北呼应,我就做两山之间的行者吧,比较一下“两赤”的色系是不是同出一脉,色感是不是来自一个染坊,也不能拘泥于颜色,不仅要去目睹赤峰呈现的地质奇观,我还要找到赤峰山衔接中华文明的线索,我要顺着燕山山脉,走到尽头,拥抱你。
  
茫茫草原,旷野千里,那些被绿色包裹的村屯,就像彩色的星星飘落在绸缎上,视觉只能随之摇晃,因为三五十里才得见一处嘎查(村子),“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邵雍《山村咏怀》)那是江南的风景,我们所往的巴仁哲里木小镇,面积就有1830平方公里,却只有16个嘎查。那些嘎查,就像放在绿锦上的珠玑,听听那些名字吧——宝日根嘎查、查干登吉嘎查、德日苏布拉格嘎查、好力特格嘎查、扎木钦嘎查……
  
嘎查,我总觉得就像汉语里的一个拟声词,咔嚓,咔嚓,多么清脆,宛若敲冰戛玉,不同凡响。到了内蒙古,如果跟蒙民说出一个嘎查名字,那马上就被蒙人认作朋友的,接地气的名字,才有着纯粹的璞玉之声。
  
说两个嘎查名字你猜猜?布敦花嘎查——与花儿无关,是大山包的意思。尚欣嘎查——可不能拿汉语的拆字解释,崇尚欣欣向荣?美好的情感没有错,但“尚欣”说的是“一棵大树”。颠覆了我们的认知,惊悚了我们的眼球,但这是蒙名的魅力,在于神秘,在于惊讶。
  

  

  
我不能满足这些嘎查的名字,我要继续追赶更远的名字,那日和朋友志骏自驾向西,去追一条河,她的芳名叫“霍林郭勒”,中午了,一点也不饥饿,“霍林”是美味,是茶饭的意思,“郭勒”是河流的意思,我们仿若漂渡了一条时光的河。再向西,去追另一条河“锡林郭勒”,她的意思是山岭背后的河,终于累了,就坐在山根,怀想那条河的长度。还是好奇,那里有个“乌拉盖”的地方,乌拉,在蒙语里是英雄的意思,乌拉盖,是一条英雄的河流。追不上了,我只能向着它的方向凝望。内蒙古东西之长已经超过了我的想象。掉转方向,一路向东,因为那里有一座遥远的“阿尔山”,是山也是水,并非那种依山傍水的理解,阿尔山,在蒙语里是圣水的意思。于是,我懂得了《阿尔山》这首歌里为什么叠唱“圣水将人儿滋养”,哦,草原的绿奔向阿尔山,是去洗濯绿的成色,唤醒草叶里的亮泽。多么诗意的山水啊!
  
内蒙古,大部分地名是以地理形胜作为命名的依据。热爱生养自己的土地,这是蒙汉民族共有的情感。
  
穿行科尔沁草原,车抵终点巴仁哲里木,徐氏姐妹,意犹未尽地说,我们就像参加了一场《地理中国》的活动,收获颇丰。志骏纠正说,应该叫《地理内蒙》。
  
118.3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十几万的蒙语地名,我们只能去翻阅《内蒙古地名汉释》了。
  
地名是词语,也是风景;是地理,也是诗词。
  
那些蕴意神秘而奇特的地名,就像一页页地名志,闪着蒙人的智慧,透着蒙人对居地的厚爱,有的还深藏着故事和传奇。那条穿过科尔沁腹地的334省道,就像一本线装书的丝线,串联起珠玑翡翠般的名字,构成一部典雅而精彩的方志大全。
  
千里行读,我只是读到了皮毛,就像一个孩子匆匆翻阅了一本连环画,可已经爱上了这样的阅读方式,爱上了那些闪耀着智慧、充满热爱的蒙语地名。
  
在吐列毛杜和巴仁哲里木之间,我和志骏听到远处传来的轰鸣声,我们坐等一列火车奔来。
  
我们俩就像刚刚学会数数的小学生,123456……我们俩核对各自数到的列车车厢的数字,119,120,我们无法跟上去核对,这么长,蛇形太短,龙走无形,无法比拟了。我们都没记住列车号,不是“复兴”,不是“和谐”,是什么?志骏说应该叫“前进”,我说叫“浩荡”。
  
莫衷一是。打开百度,蒙语叫“嘎勒铁勒格”。
  
内蒙古之大,草原之广,草色之绿,火车之长,地名之奇,内蒙古有着太多的“之最”啊。
  
我习惯用汉语的思维来看内蒙古,我说,这趟火车,我们就叫它“浩浩荡荡前进”吧。
  
名字只是一个符号,而真正显示活力的是当下的内蒙古人的精神状态,最有内涵的是蒙族人民的生活,我好像听到了这片土地上脚步的铿锵声,草原一行让我一直处在蒙族人民前进的旋律中。
  

  
2023年8月25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 5242 用户总数
  • 35436 文章总数
  • 142347995 浏览总数
  • 38 今日发布
  • 2262 稳定运行
立即加入

加入本站VIP,全站资源任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