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档>文学>【齐鲁】心中总是闪动着悲悯情怀(纪实散文)

【齐鲁】心中总是闪动着悲悯情怀(纪实散文)

“张老师,你都退休了,况且才做了心脏起搏手术不久,还在帮助贫困学生啊?你不要命啊?”
  
“没啥的,手术很成功,身体没啥大问题了!”张萃勇笑呵呵地回答。
  
2022年高考录取信息刚刚出来没几天,华西都市报“阳光使者”张萃勇又忙碌了起来,他每天骑着自行车,挎包里带着相机和纸笔,他要去被大学录取又缺钱交学费的困难学生家里调查情况,然后报告给华西都市报审核,合符条件的学生,就会由他亲自带到成都去领取困难助学金。
  
当“阳光使者”,没有任何一分钱报酬、还要自己贴路费的爱心行动,但这是华西都市报赋予一种高度信任,这件事他已经连续义务做了16年毫无怨言。而从他1996年第一次帮助困难学生到现在,已经历经27年风雨无阻,撰写求助信和助学报道1500余篇,累计募集到资金达248万元精准救助困境家庭,受助学生达195名。
  
连续27年,一边教书育人,一边辗转于“爱心之路”,即使已退休三年,仍带病坚守,有多少人能如此乐此不疲?如此执着?而张萃勇就是这样一个“痴迷”的人。
  

  
1、学生“欠费”逼出“帮扶路”
  
 时光回溯到1996年6月中旬的一天,又到了该上交学生学费的日子了。射洪县明星镇天马山村小学班主任张萃勇翻开学生报名册一统计,一下子傻了眼:班上20多个学生又欠了学杂费840元。“完了,这个月又领不到工资了!”张萃勇突然控制不住自己,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滴到花名册上,把花名册打湿了一大片——上学期交的五年级,全班共38位学生,两年间就有21位学生拖欠学杂费,加上个别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欠学费,累计1018.13元!日积月紧,滚雪球一样的欠账都累在了自己头上啊!乡上中心校学校规定:按标准收的学杂费,必须按规定时间统统上缴中心小学财务室,如果没有按时交,就要由出纳在工资上“宰”,直到“宰”够为止。
  
张萃勇是公办教师,此时月薪才189元。由于班上上年欠学杂费的孩子家里实在太穷,催了多次就是没有效果,他也不好意思再催,就只好让出纳在他工资里扣。春节后开学以后,他已经连续四个月一分钱的工资也没有领到,这学期又欠起800多元!几个月来工资全被扣了,莫说吃肉,就是粮食也是从家里背来的。
  
这日子来咋个过啊!上周星期天回家去,妻子已经在埋怨自己了,而自己反而凶了妻子一顿:“学生的学杂费没有收起来。自己是班主任,当然该扣。要是都收不起来,又不同意扣,学生的书本咋个能买回来?没有书本学生读啥子书?我们的困难就克服一下嘛!”妻子想想也有道理,就没有再问钱的事儿,就到沱牌酒厂上班去了。妻子是因为家里的部分“包产地”被沱牌酒厂征用了,不久前招进厂里当工人的。还有部分土地种了粮食和蔬菜,今年种的玉米正需要灌溉,张萃勇就找来桶子挑起粪水,带着才11岁的女儿扛着粪勺,一拽一簸地往地里去了。尽管妻子有了怨言,但周末吃过午饭,妻子又主动给他装好一周的粮油。
  
想到这些,张萃勇又一阵心酸。
  
放晚学后,村小只有张萃勇一人,那时学校没有通电,张萃勇到学校分给自己的菜地里扯了一把菜,准备用来做晚餐。回到寝室,想到学生的困难,想到不但没有拿钱回家还要从家里拿粮的尴尬,连儿女们过年的新衣服都没买成,他伏在煤油灯下,含着泪把乡村教师的辛酸和无奈以及下村入户去催收学生学杂费的经过真实而生动地写了出来,他要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儿写下来交给领导,投给报社,他希望有好心人能出手相助,让他的学生和自己都能走出困境。
  
2000多字的叙述后,他在文章的最后写道:“羞愧啊!本应该站在神圣的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却沦为没精打采、挨村‘化缘’般的讨债人。多么尴尬!多么难堪!……”文章写成后,他从瘪瘪的口袋了掏出仅有的几元钱买来稿笺纸,认真地清誊后投向了《四川日报》……
  
从这天以后,他每天从头看到尾翻看学校的每一种报纸,眼巴巴的盼了一个多月,却总是不见一点回音。
  
暑假,骄阳和闷热常常笼罩大地,张萃勇回到家里,又是做包产地,又是辅导孩子做假期作业。空闲时候,他忘不了每天去附近的镇政府报栏看报纸。就在他以为没有希望的时候,8月9日,却突然发现《四川日报》副刊以约三分之一的版面全文刊登了他的“泪痕”之作《乡村教师“讨债”记——一个乡教师的手记》,他一下子从蔫妥妥的状态中振奋起来,他从这份报纸中看到了一线希望。
  
万万没想到的是,文章见报第三天,他就收到重庆大学一位叫张力的80岁退休职工寄来的1000元钱汇款单和一封亲笔信。信中说:“张老师,我在医院病床上读到你发表在川报上的文章,禁不住老泪纵横……‘没有幼苗,栋梁之材从何而来?贫瘠的土地需要文化养料来滋润,愚昧的黑幔需要智慧的利刃来割断,财富的宝藏需要知识的金钥匙来打开……’这钱,为你班上那些不能按时缴清学费的孩子代缴吧,这是一位八旬老人的一点心愿……穷孩千万不能因贫困而失学啊!”
  
“人间自有真情在,世上还是好人多”,张萃勇感动不已。此时,他心想,这一下可以把学生的欠账还了至少一半,自己也可以早一些从领不到工资的尴尬中解脱出来。然而转念又一想:年年都有困难家庭的学生,何不自己克服一下困难,用这笔钱带个头成立一个“助学基金”,号召更多的人来帮助贫困学子度过难关?
  
于是,他从邮局取出那1000元钱交到校长手中,并与校长商量帮助困难家庭学生的事。不久,射洪县明星镇小学“希望工程”——明星镇助学基会宣告成立!在重庆八旬老人慷慨捐资助学精神感召下,在张萃勇的奔波操劳下,明星镇建筑老板龙兴全、龙兴银等积极向“希望工程”捐款,几天之内就收到各界爱心人士捐款2950元。明星小学决定,每年投入3000一4000元,专门用于资助各村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给孩子们在阳光下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一年内,明星镇助学基会收到社会各界捐款已达2万余元。那时,镇级学校以“基金会”助力学生,在射洪全县学校中尚属首例。
  
1997年“六一”儿童节这天,明星镇小学首批22名特困生领到了50-100元不等的助学金,让困难家庭的人们感激不已。从此开始,明星镇小学每年都会用基金利息支助10-20名贫困学生,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2、“不能让贫困毁了孩子前程”
  
1998年12月7日上午10时许,明星镇中学操场上出现了感人一幕:700多位师生踏着体操音乐的节拍做完课间操后,师生纷纷噙着泪、攒钱走上月台,大大小小的钞票飞进捐款箱中,飞进了在病榻上少年的心田——原来,这是一场为突发眼疾双眼失明的镇初中2000级品学兼优的少年郑愁银的一场捐款活动。郑愁银母亲有精神疾病,父亲长期体弱多病,妹妹还在读小学,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户。而郑愁银患了眼疾怕花钱就医,耽搁了就医良机,突然间双眼模糊,不得不住进医院,但家中拿不出上千元住院费用,正急得团团转。张萃勇得知,亲自到医院了解了情况,并把事情向镇中领导作了汇报。于是,一场爱心捐助在明星镇中学展开。当场,捐款箱里就汇集了捐款1230.80元。这笔捐款很快送到了少年父亲手中,少年住上院,疾病也得到了医治。事后,张萃勇还写了一篇题为《爱,为不幸少年撑起一片绿荫》在《射洪报》发表,表扬了明星镇初中的师生,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一些爱心人士读到报道,还亲自去医院看望生病少年并给予支助。
  
 成功做成了几件好事,张萃勇受到鼓舞。从此,他经常关注射洪贫困学生的信息。人们看到,无论是炎天暑热、还是寒风刺骨,张老师都利用放学以后时间,常常挎着装了本子的和笔的挎包,骑着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穿梭于乡村农家或大街小巷,亲自深入求助者家中核实、记录情况,然后又回到学校,连夜连晚赶写稿子,随后到附近邮电所向县里、市里、省里的报刊投递出去。不久,报纸出来了,好心人的捐助也开始了。
  
本校和外校的困难学生、附近的乡亲们得知张萃勇是个热心人,而且真能做事,生重病的、遭了灾的,都爱来找他,只要他能够想办法帮助的,从来都不推辞。
  
一年又一年,张老师不遗余力地向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企业募资助学,助了一个又一个寒门学子圆读书梦、健康梦、安居梦。
  
1999年,张萃勇爱心助困进入第4个年头,似乎“小有名气”,主动来找帮助的寒门学子越来越多,而他那份心系祖国未来的善举也得到了领导和社会的广泛好评,就在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的第二年七月一日,张萃勇被批准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了党的张萃勇,在努力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同时,把更多的课余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扶危济困的行动中。
  
2000年高考录取期间,张萃勇在沱牌镇邮政局投递稿件,偶然从一位替别人代写书信的老人囗中得知:宝竹村有一家人很困难,哥哥去年考上大学,借遍了亲戚朋友才凑够几千元报名费,而妹妹在小平柳树中学读高中,成绩很优秀,家里实在拿不出钱同时供两个孩子读书,父母叫17岁女儿辍学去打工挣,供哥哥读完大学。
  
“不读书,这个优秀的女孩就太可惜了。不能让贫困毁了孩子前程!”张萃勇立即骑车到宝竹村了解情况。张萃勇得知,女孩小平已经打算高一放假后就外出打工,连南下的火车票都订好了。张萃勇连夜写了一篇催人泪下的新闻稿件《谁能搀扶才子兄妹走完漫漫求学路?》,文章先后在《射洪报》《遂宁日报》一见报,立即引到许多爱心人士的关注:射洪县工商局副局长邱正才在记者陪同下亲赴小平家送来学费,语重心长劝她千万不要辍学!遂宁市有位叫余文的法官毅然决定:全额资助女孩从高中到大学的一切学习费用,解除一切后顾之忧……
  
后来,小平以优异成绩考上西华师范大学,毕业后成为一所知名中学的优秀教师。
  
2010年6月,沱牌镇五显楼村有一家人,两个女儿同时考上大学,由于父亲身患重病丧失劳动能力,母亲南下广州务工多年未曾回家,借贷无门,两个女孩的大学报名费没有着落。
  
 张萃勇在镇上一餐馆与朋友聚餐时,从服务员囗头听闻此事,坐不住了。他打听到考上大学的姐姐小丹和妹妹小琳,双双上二本分数线。张萃勇安慰俩姐妹不要着急,一定帮他们想办法,保证圆大学梦。之后,张萃勇写好稿件,马不停蹄向报社投稿求助。射洪杨氏珠宝董事长杨奎希看到报道后,带着员工,冒着倾盒大雨,驱车到两姐妹家中,送上了6000元爱心款。与此同时,遂宁市爱心人士梁建国带着爱心人士到沱牌镇献爱心,遂宁市总工会女工部部长潘昀从《遂宁日报》上看到报道,主动与张萃勇取得联系,为两姐姐各争取金秋助学金3000元;成都爱心人士靳建中先生获悉后,主动承担两姐妹在校期间部分生活费……
  
 浓浓人间大爱,圆了寒门女孩的大学梦。如今,姐姐小丹是一家外企公司的白领,妹妹小琳考进国家公务员队伍。两姐妹十分感恩,认张萃勇为“干爹”,年年春节都来给他拜年。
  

  
3、济困差点惹“官司”
  
在明星小学,张萃勇扎根工作了20年,由于离家较远,在沱牌镇一位领导的帮助下,他于2002年秋调回离家只有一里多路的沱牌镇小学。暑假中,听闻他曾在明星乡帮助过的10岁女孩张小花唯一的亲人爷爷也病故了,没有了爷爷,孤苦伶仃的小花谁来照顾?小花没人管甚至失学是大有可能的了。当天下午,张萃勇租了辆村民开的摩托,冒着濛濛秋雨心急火燎地赶到小花家,与邻居们帮助小花爷爷理料了后事,安顿好小花。很快,一篇《十龄孤女渴望新家》的新闻报道稿登在了《华西都市报》上并引起强烈反响。
  
张萃勇后来说,报纸登出的那两天,他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至少有60多位好心人表示愿意收养小花。而就在消息见报的当晚,泸州市一王姓女士就风尘仆仆捷足先登,连夜从泸州赶到明星镇,在明星镇党政的积极协助下,抢先办理了对小花的收养手续,并顺利将其接走。
  
好事大功告成,张萃勇心中一块石头落地了。然而,就在张萃勇还有些沾沾自喜时,让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一个星期后,他突然接到某镇司法所牛所长打来的电话:“喂!张萃勇吗?这下你可是惹下包天大祸了,小花的外公外婆已专程从梓潼县赶到了明星镇,現正哭闹着要去抱书记、镇长的脚杆,状告你拐卖幼女,请你赶快到镇上来处理官司。”这突然打来的电话像一根闷棍把张萃勇给打懵了,他急得涨红了脸说:“牛……牛所长,我又没得一分钱,这‘拐卖’之说从何谈起?”电话那头,牛所长不紧不慢地说道:“张萃勇,张老师,小花有外公外婆,你说她无依无靠,这难道不是你报道不实?”
  
“牛所长……”张萃勇一时简直无语了。
  
牛所长缓和了语气:“张老师,说啥都没得用了,还是蚀财免灾吧!这事搞不好,说不定还会把你的工作都要整脱,到那时,恐怕你后悔都来不及了。”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 5242 用户总数
  • 35436 文章总数
  • 142347345 浏览总数
  • 38 今日发布
  • 2262 稳定运行
立即加入

加入本站VIP,全站资源任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