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档>文学>【齐鲁】一个没有书店的城市(散文)

【齐鲁】一个没有书店的城市(散文)

很久没去过书店了,久到多久呢?我自己都说不清了。上周五心血来潮,趁着中午休息,下午也没什么要紧的事,就想去书店走一遭。书店并不是很远,秉承着一贯坚持的绿色环保、锻炼身体理念,还是决定走着去。
  
刚出来还好,没走多远,就感觉热得难受。进二伏没几天,毒辣辣的大太阳,在头顶一波波倾注着热浪,找不到一点遮阴的地方。想起早晨看天气预报,全国一片红。走在这样的蒸笼里,心里想的却是:一会儿到了,在书店优雅的环境里,找一本能让人静心的书看,也不负我大太阳底下的一路狂奔。
  
走了约半小时的路,满头大汗地来到书店所在地,结果却让我大失所望。不知什么什么时候,原来本市最大的书店,已经不复存在了。就像一个久经沧桑的老人,看门脸灰头土脸,皱纹纵横。最可悲的是,这是本市坚持到最后的书店。至此,我所在的这个曾经辉煌过的城市,刚刚承办了全省全民运动会开幕式的城市,除了卖教辅书的小书店、小市场外,为老百姓提供精神食粮的综合性书店,全部偃旗息鼓,退出了市场。持续三年的疫情,是否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呢?没有直接的根据,无法妄下结论。好在还有一个关停了很长时间的书店,招牌还没撤,留下最后一点微薄的希望。这是谁的悲哀呢?至少,我站在这个曾经人来熙往的书店门口,这个曾经让我流连忘返的所在,半天没回过神来,不知道脚该迈向何方。
  
在有些愤怒的情绪中,我想起了九十年代的一本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站在这里,我也想大喊一声:“谁弄没了我的书店!”
  
可,我喊不出来,大太阳底下,别人会以为我被热疯了。冷静下来想一想:书店是我的吗?显然不是。可是,书店,又曾经是多少人生活的一部分呢!
  
在书店里,我曾看过多少的学生,坐在地上沉浸在一本书中,津津有味;我曾看过多少母亲,优雅地翻看着育儿书,一脸洋溢的幸福;我曾看过多少老人,在书店的角落里无声地诵读,神情专注;而我自己,也曾经是他们中的一员,将年轻的某一段生命,与书中的世界合二为一。
  
我不知道我所在的城市,书店一家接着一家闭店的原因,或许是由于市场因素和疫情因素的轮番绞杀吧!我为我曾经多次把要买的书,在书店看完了,最终没有给书店以经济支持,而感到内疚;也为文化产品的日益贬值,大量图书在早市论斤卖的现实,感到悲哀。今天,在食品、日用品市场上,商品品种多得让人眼花缭乱;据说中国每年图书的出版量,也几何级数地增长,而作为提供文化产品的专业书店,却一步步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这属实让人想不通。
  
也许是现代生活的压力,让人们无暇顾及精神世界的成长和丰富;也许是近年来短视频占据了人们绝大部分的时间,影视产品、明星八卦花样翻新,挤占了人们绝大多数人的业余时间。我想,一个没有书店的城市,每年人们用于阅读的时间,已经少得可怜了吧!
  
曾经,我是一个特别爱逛书店的人。那时的业余时光,大部分都是在书店、旧书摊度过的。我家里一面墙的图书,能证明我所言非虚。曾经有句话叫“坐拥书城”,我是深以为然的。这些书,虽然没给我带来职场升迁的便利,但让我的精神底蕴更加厚重,能把经手的工作做得比别人更好,不斤斤计较于名利得失,不低眉顺眼地去委屈自己,我想是这些,都是读书带来的。对于我的一生,这就够了。
  
闲暇时光,检阅这些书,每一本都像一位朋友,有来历、有思想、有温情、有故事,有我的翻阅的印记。一书在手,物我两忘,那份惬意,是做其他的事情难以望其项背的。这些书中的绝大多数,都来自于书店和旧书摊。曾经,对那些一见钟情却又身份尊贵、价格不菲,当时又囊中羞涩的书,我都经历过失恋一般心心念念,而又无可奈何的痛苦过程。就像藏身在书店中的情人,每次去,都要偷瞄一眼;上前摸一摸、嗅一嗅。一旦哪天不见了,被别人买走了,就会怅然若失,难过好一阵子。感叹一声:一颗好白菜,不知又被哪一头“猪”拱了(得罪得罪)。当然也偶有攒了一阵子私房钱后,再“倾家荡产”而抱得“美人归”的。当时那份欣喜若狂、怡然自得,是难以名状的。只是回到家后,难免又会被妻子一顿数落加埋怨。想来这样的经历,会有很多爱逛书店的“同好”吧。
  
好在,身边大量的图书,爱读书的习惯,影响和熏陶出了一个同样喜欢读书、学习成绩一直也不错的孩子。慢慢地,妻子也改变了态度,对这些书也“另眼相看”了。
  
其实还是很怀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才是读书人的最好的年代。一个城市总会有几个像模像样的书店个体书店更是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那时读书的人多,人们用来读书的时间也多,人们对读书,有着虔敬之心。知识改变命运,是那个时代最具有诱惑力的口号。《人生》《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等,曾经影响了几代人。
  
当时,《平凡的世界》是我最喜欢的书,反复读了很多遍。后来的同名电视剧,也是让人无数次梦回,唏嘘感叹。当时,从这本书中,知道了有《白轮船》这本书,非常感兴趣,但当时在各个书店都找不到。我就在每一个书店都登记购书,希望能有哪个书店能帮我实现愿望,让我痛痛快快地把原著读一遍。每次去书店,也首先到外国文学所在区域,看看有没有作者艾特玛托夫所写的其他的小说。估计当时全国也会有很多人,登记购买这本书吧,但一直都没有结果。每次到书店,都要问一次。结果书一直没买到,和书店的店员却混成了脸熟。
  
那时喜欢的还有朦胧诗,从上大学就喜欢,感觉特别带劲。那种朦胧的感觉,让青春时代的我,激情飞扬。书店里只要有新诗集出版,是基本都会买的。也就是在那时候,奠定了我诗歌创作的底蕴。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文化自信,并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现在,一个城市的书店没有了,我不知道文化要如何传播,这个城市的人们要如何获得文化,从而坚定文化自信。难道只能依赖网络和教辅书吗?
  
在我的书架上,有一本薄薄的小书——《书的故事》,是由前苏联作家伊林所写的少年读物,介绍了有史以来和书有关的那些事儿。书的开头有一句话,我一直印象深刻:“这世界上第一本书,一点不像现在我们所有的书。这第一本书是有手有脚的。它并不放在书架子上面。它能说话,也能唱歌。总之,这是一本活的书,这就是人。”从这个角度来说,书,又何尝不是人的一部分呢?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决定不了一个书店的兴衰和生存。但我想,一个城市把书店弄丢了,其实也就是把居住在这个城市的老百姓的一部分弄丢了。同时弄丢的,可能还有一个城市的读书的习惯和灵魂。
  
书店这个事儿,对一个城市来说,说大不大,说小可能也不小。你说呢?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 5242 用户总数
  • 35436 文章总数
  • 142347567 浏览总数
  • 38 今日发布
  • 2262 稳定运行
立即加入

加入本站VIP,全站资源任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