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档>文学>【回归】关于精神的遐想(散文)

【回归】关于精神的遐想(散文)

【回归】关于精神的遐想(散文)

  
人的精神为何物?最简洁的形而上语式将其解释为——人的精神本质就是抽象的指代。愚以为,通俗地来讲,精神大概是泛指具体的人,在具体的时空中,综合教化的虚拟反映吧。
  
这个问题鲜有终极答理,凡触碰之处,均见代际遗憾,蔓生出许多迥然相异的叙事逻辑,诡异的很。
  
精神像是个无底洞,或来自潜意识,通过教化溢漫出来。地球上的每一滴水,每一粒尘土,每一次生命潮汐的涌动飞扬,都表达了精神的象征和意义。宇宙空间无处不在的物质和暗物质,为万物精神提供了强大的能量。
  
仅从书本中探究精神为何物,难免差池。从不同地域人们的原生态活动中释谜,抑或也是片面独断。人的精神概念飘渺不定,难以捕捉端详,假如利用考古溯源寻本,再对比参照,也可以打开思路的交通。那些来自大山幽深峭壁上的悬棺崖葬,江河湖海堆积层下浅埋的城郭遗址,广袤土地下覆盖的不同历史断代的文化层面,古墓里与尸骸相伴的土陶、珠宝、服饰、壁画、青铜器……这些都需要艰苦的挖掘整理,从中可以梳理远古人类初始的精神价值。
  
考古,是一件异常辛劳,充满艰险和乐趣的人文探路,也是一次值得让芸芸众生深度尊重的思想求索。知晓并证明人类千差万别的精神相貌,并将其层层剥离现形于大众理解的范畴,非下一番苦功不可。许多学者教授们一辈子就献身于一个地方,从青春年华到白发苍苍,成了世界顶级的考古专家,其精神意义贯穿了思想理念。我从电视纪录片中看到,那些男人女人,年轻的、年老的,他们沿着蜿蜒崎岖的碎石山路,穿过茂密湿热的原始森林,在风餐露宿中连续行走两三天,才能到达考古挖掘现场。一路上他们居然步履轻松,谈笑自如,身体和精神不是一般的强健。这种日积月累养成的生命状态,好让人羡慕。
  
地球很大,不同地域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生存思想,创造不同的精神文化,激发不同的生活态度。教化的力量,可以让人的精神脱胎换骨,判若两人;科技的力量,也能让我们知道了地球的过去,万物的现在。缘此,我们必须要赞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歌颂人类族群的奋斗步伐。虽然我不能背个双肩包,来一次说走就走的跋山涉水、周游世界,但看到这个星球上不同的人格魅力与世间精神的神性契合,如虹飞霞动激涌心头,那是大美幻觉里的彩云天。
  
古代人类初起的文明,皆属于神权与王权合一、宗教意识主导的社会结构,异常黑暗。如果一直这样延续下去,历史将由充斥着族群壁垒,野蛮杀戮,血祭人殉来书写。追寻人类根本的精神,克服人性残缺状态下难解的顽疾,不仅是为防止黑暗历史死灰复燃、卷土重来,也是为防止一些人,为掩盖某些不光彩的历史而篡改文明教化的内涵。
  
通过考古我们看到,许多新兴的王朝销毁了旧朝诸多的历史文化记录,也禁止本朝的人们书写真实的历史,这是用极端思想塑造集体精神认知的手段。若要让这个办法很灵,就必须要配合极端政策,不能让人们随意探讨其它的精神文化,更不能由此产生许多节外生枝的遐想。这是王朝经久不澌灭的精神秘诀。
  
谁都知道,每个人的精神认知是不一样的,家庭出身、教育程度、社会环境、个人的基因等等,都能促使独特的精神产生有趣的灵魂。地域不同就有文化差异,有些地方的人就比较自由散漫,有些地方的人就相对整齐划一。社会的存在就是试图规划人们的精神,这可以说是一个培养国民性的文明操作,但也可以认为是一个摧残人性的野蛮手段,就在集权者和大众价值认同的一念之间。
  

  

  
各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在所难免,一些文明因此湮灭了,一些文明保留了下来。其中的部落精神、酋长精神、祭司精神、巫神精神,在人类群体后来的国家精神中潜伏延续下来,并改头换脸,伺机强力表达各自的精神诉求,不惜重蹈覆辙。这一点,只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稍加留意就能看到。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有关人类文明的现象,都是从考古中一点点发现之后,努力遐想探讨、研究分析的结果。人的精神,是在与地球万物和大自然的合作共存中,不断认识科学社会的文明精神,不断认知精神世界中的个体自我,一次次无奈地向无知妥协,再重抖精神向失败挑战;一步步反复进行谬误修正,依次打碎先前的认知模型重做试验,最终完成了宿命里人文精神的烂漫成长。
  
遗留在废墟里的一些文化,深埋在古墓里的一场文明,干枯在大山的一堆尸骨,都是人类早期文明精神死不瞑目的灵魂。它们不屈地回荡在大地之上,漂浮于天穹之下,从遥远的时间缝隙里注视着当代,拷问着今天,让我们的魂魄毛骨悚然,精神迟缓疲惫。扪心自问:今天的人们能留下什么精神财富,用以响应未来的文化需求,让后人不至于投下鄙夷的眼神。
  
我喜欢考古,苍茫岁月埋藏的文化遗存绝对令人震撼,里面有我的精神,我们的精神,人类的精神,地球的精神,宇宙的精神。寻找所有的精神文化,就是寻找光明的源头和力量的起点。宇宙漫长的时间跨度,人类文明只是瞬间的烛光闪现,虽极为短暂,但这已经有意义——生命的价值永存于茫茫太空。
  
考古和收藏像是太阳和月亮的关系,头顶上的星星点点,是人间进化精神的火花。考古不是寻宝,而是寻找人类遗失的文化线索,寻找让今天的人们警醒的生存教训。收藏也不是娱乐,而是收藏人间时光里的璀璨记忆,展示文化传递中值得珍藏的精神文明。从历史中汲取精神营养,不仅为文明世界提供思想的方向和动力,也为世俗的生活增添了高级趣味。
  
当今人们有意无意的生活习俗,其实也是反映原始社会的活化石。生与死的认知态度,善与恶的崇拜考验,精神与物质的成就发展,都来自远古传承中的神性或魔性文化。许多情况下,我们不用考古,不用挖地千尺,不用撬动棺椁,不用翻扯木乃伊,只要看看某些人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情操,就知道这类人的精神世界其实是人祭时代的僵化标本,——分别是绑人的力士,割喉取血的刽子手,验证血样的祭司,一口喝下的贵族或首领。这一切都能从考古挖掘中看到,就在那些残存的壁画和实物中。有些当代恶人的魂魄,就来自原始社会中的愚昧和野蛮。
  
通过考古发掘,可以分析出石器时代的文化是怎样发展到青铜时代,也可以看到青铜时代里有石器时代的幻觉痕迹。人类远古的精神起于对自然神的敬畏,那时的先人们认为血是通灵的,一般情况下是用动物的血祭神,在极端情况下就是用人血献祭——用别人的血献祭。
  
考古发现,在大自然极度暴虐、瘟疫长期肆虐的时候,人们的生存成了大问题,部落神灵失去了自救和救赎的法力,人祭的规模因此就超量扩大,最终底层的民众们失去了信心,放弃了这个崇拜神及其首领,找回了自己被侮辱、且无处安放的灵魂。从神像残肢断臂的废墟中人们发现,自我毁神现象是对集体信仰的绝然告别,也是部落文明失落时,最后一抹迷茫的残阳。
  

  

  
考古学家们在荒山野岭中,苦苦跋涉、艰难寻找,就是想知晓,那些曾经陪伴我们的灵魂,有怎样的精神诉求?那些远去的逝者,是怎样用不朽的精神,让我们感知祖先不胜惓惓的祈望。考古,是当代人与古人的精神共振,是在宁静中对视文化边缘交错时意外的擦痕。那种精神撕裂式的巫神文化痉挛,以及情志迷乱的鬼气悲惋,让今天的人们听到了地狱里的惨叫,更加懂得了天堂花园的珍贵。与古人对话,就是要让我们的魂魄有知,精神不再孤独。
  
那些掩藏在沙漠荒原、热带雨林、冰雪天地、高山峻岭、黄土高原的考古遗址,都传递着一种互通的人类精神,不仅是生与死的态度,还有吃喝拉杂睡里的幸福图腾。文明诞生不易,维护更难,稍不注意,文明倒退是瞬间发生的事情。一次次的思想交锋,皆是血与火的精神涅槃;一次次的文明对话,都是痛定思痛的洗心革面。当今的一些斯文之人随意的很,端起碗来就癔说精神,放下筷子就妄谈灵魂,真真是低贱了人类文明初衷的高贵。试问,不经千年风雨的冲刷,哪来人间精神的洁净?不入万年火狱的淬炼,怎见世俗灵魂的升华?
  
民族间的征服与杀戮是动荡时期的常态,在许多考古现场都能看到“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的惊人画面。白骨叠压、残垣断壁的视觉之下,是强烈的心灵震撼和精神颤栗。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多元文化逐步走向和解与融合。文明诞生和延续的真实写照,就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交替过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当今的人类是远古精神的受益者,也利用了现代科技破译了许多深埋地底的复杂隐秘。文明的精神一次次在思想的否定中重新定位了尺度,彼此创造了截然不同的解脱路径,既让人感到造化的不可思议,又增长了人们的文化见识,精神世界也会充盈发奋起来。研究人类的精神,终归是要完成生命意义的一番大气象。
  
巨石阵,过去人们认为是史前人类对时间的敬畏,现代考古发现,其实是某一族人的墓地,是对逝者的敬畏。他们在一条河流上游的聚集地生活,然后通过这条河在冬季去搭建巨石阵、祭奠亡灵。河流代表着生与死的沟通,人们通过河流传递族群的精神守念。
  
“放河灯”是民间风俗,我为此专程拍摄过电视纪录片。那是在古老的黄河之上,两岸人山人海,河中的荷花灯有三百六十五盏,象征着一年四季的日日夜夜,它们浩浩荡荡,顺流而下,渐次远去,场面相当震撼,让人眼热。再加上母亲河的文化衬底,心情实在难以描述,以为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精神,特别自豪。现在知道了,许多国家都有这种风俗,这是早期人类共同的价值认知和精神认同。“放河灯”就是通过河流的特殊指向,编织了生者与逝者的精神纽带。
  
许多墓地都有相通的文化精神,就是为活人世界提供祖先的护佑。死亡代表着新生,这是远古先民的精神感知,也是人类哲学思想的基础,至今还被人们广泛认同。我不知道柏拉图如是显灵复活,会不会又有新的哲学意念要告诉人们:只有真正走出那个山洞口,穿越冥界,才知道死亡到底是不是又一次新生?
  
但我喜欢死亡就是一次新生的说法,这种文化的精神力量,让我不惧死亡的恐惧,视死如再生。在埃及的象形文字里,夏至的落日余晖出现在两座金字塔之间,就代表了重生。有些事物,必须历经死亡才有新生;有些生命,惨遭大灾大难,才知道自己可以如此坚强。这是考古发现的精神宝藏。
  
高贵的古人墓地非常庞大,也极愿意修建的高耸入云,如此就可以有俯瞰天下的精神意境。那时的技术只能修成金字塔,底座不大就会坍塌,这是多次失败后总结的经验。现在人们有了科技新成果,就可以修建摩天楼,高大结实,占地面积不大,道理与古人相通,就是利用高度展示自己的伟大。有了科技发明创造,人们的精神高度已经可以直通宇宙深处,直抵极高能量的爆发点,从中汲取生命的力量。
  
以前认为金字塔只是国王灵柩的安放处,通过考古挖掘发现,它的周围都是平民和贵族的墓地。那是一个集中祭奠亡灵的地方,是生与死的精神交换地。制作木乃伊,火化,水葬,天葬,土葬,都是一种为死者提供安息的方式,也就是长眠于万物之中,直至于永恒而复活。逝者的灵魂一直都在陪伴着生者,每年的祭祀就是与祖先对话,相互安慰,相互关照,相互交换生存的精神意念。
  

  

  
乡村精神是古老的传统文明,城市精神是新观念下的现代文化,这里的精神理念会发生冲突,不仅是对生老病死的认知,还包括了许多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比如在农村,谁家的鸡多下了一个蛋,全村人都知道;除了村长没见过更大的官;谁家生得儿子多就厉害……儿女如果有出息了到城里买了一个房,从高空扔垃圾或扔各种想扔的东西就很自然——我家的外面就是垃圾场嘛。那时,城市的公共设施经常被破坏,估计就是那些进城打工的青年人干的,他们晚上闲得没事,也不把这座城市当成自己的家。这或许是城镇化带来的另类乡村精神,有了监控探头这类事情就少了。在当代,文明的精神需要科技力量的提升,互联网将会监督、促进、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
  
我曾经采访过一个偏远山区的全国劳模,当年国家领导人接见过他。他认为那个领导那么胖,是不是每天都能喝到“汤粉”?他说的“汤粉”就是用几块油炸豆腐条和粉条熬的汤,过去那里是农村庙会赶集时,或过年过节才能喝到。我就在那个县城的小吃摊上喝了一碗,不如河南的胡辣汤好喝。人们的生活理念,受地域文化的限制,许多当地的民俗习惯和事物认知,其实就是土生土长过程中的精神教化。后来这个劳模去世了,当地政府根据他的生前遗愿,把他埋在了苦干几十年若是金字塔的山顶,墓地上还盖了一个带尖的小亭子,里面立了一块碑,上面镌刻了他的精神传万代。
  
教化可以亘古不变,可以因地制宜,还可以强力推行。伟大的人物都喜欢推行新政,世俗的力量也在拼命抵抗中逐渐适应。事实证明,在强力面前,世俗是可以改变的,如胡服骑射,彼得大帝改革。也有许多改革都付之东流,其根本原因就是因循守旧,患得患失,怕别人挖了祖坟。其实,祖坟就是一种土生土长的世俗精神,可以让人们继承发扬,也可以让人们对其批判取缔,只要是真正符合人类进步的要求,即使被挖了祖坟也是精神文化的革新,是对文明社会思想价值的贡献。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 5255 用户总数
  • 36517 文章总数
  • 145047021 浏览总数
  • 0 今日发布
  • 2318 稳定运行
立即加入

加入本站VIP,全站资源任意下载!